第三方支付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2-02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也在进行业务探索和创新,而法律条文的制定通常都是相对滞后,因此有关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并不成熟。那么第三方支付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有哪些呢?下面,让手心律师网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主体资格和经营范围的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主体资格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的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然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吸收用户资金并不等同于吸收存款,更不具备发放贷款的资格。因此,根据法律规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并不具备商业银行的主体资格。央行在2010年6月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管理办法》中明确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位为非金融机构,其监管标准和准入条件低于商业银行,这有利于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然而,这也导致了第三方支付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包括资金安全隐患、支付风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资金孽息归属的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风险与孽息归属
根据我国民法的规定,原物所有权人通常有权取得孽息。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过程中,孽息的所有权应同时移转。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第三方支付平台起到了资金保管人的作用,应当将原物及其孽息归还给用户。然而,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不承担货币贬值的风险和不支付孽息,这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相违背。然而,如果用户同意了此条款,可以理解为将孽息默认赠予第三方支付公司。因此,在民商法中,约定的效力大于法定。
资金所有权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关系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买方将资金划入平台账户时,第三方支付平台起到了资金保管人的作用,但资金的所有权并没有发生转移,仍然属于买方所有。直到买方向卖方付款或确认付款后,款项的所有权才转为卖方所有。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始终不具备对资金的所有权,只承担保管的义务。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沉淀的资金将会非常巨大,这使得第三方支付公司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然而,利息的分配问题尚待解决。
交易隐蔽性可能造成的犯罪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犯罪风险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便利性,经济犯罪在网络上越来越多,包括洗钱、套现等金融犯罪。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和监管漏洞使得犯罪分子能够利用其进行金融犯罪活动。虽然我国法律将信用卡恶意透支规定为违法行为,但其定义并非基于道德规范,而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并经发卡银行催收无效的透支行为。然而,大多数支付宝套现并不符合此规定,因为套现者及时还款,提高了个人的信誉。因此,对于支付宝套现的人来说,他们只是利用了制度的漏洞,而不违反国家法律,只是违反了道德和网上交易习惯。然而,支付平台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加,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金融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使得非法转移资金、洗钱、贿赂、诈骗、赌博以及逃税漏税等活动有了可乘之机。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成为某些人实现资金非法转移套现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