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09-03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执行已经保全的被执行人在第三人处的到期债权,而不予采纳第三人在执行阶段提出的异议。据此观点,第三人在诉讼保全阶段未提出异议,表明其接受了法院的保全行为。若第三人在执行阶段提出异议,则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同时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司法成本。然而,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看,不论第三人是否在诉讼保全阶段提出异议,其均享有在执行程序中提出异议的法定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规定了不对第三人的异议进行审查的合理性。第三人并非案件当事人,且第三人与被执行人之间的债权并未经过生效判决确定。若赋予人民法院审查权,则会导致未审先判、审执不分的情况。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第三人异议的不审查制度也存在问题。由于第三人异议的无限制和法院审查异议的限制,人民法院往往一遇到第三人提出异议就不予执行,造成了申请执行人权利保护失衡的状况,与该制度设立的初衷相悖。为了平等地保护申请执行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赋予人民法院有限的审查权。可以在执行阶段增加一个听证程序,通知各方到场,充分听取各方陈述和反驳意见。如果第三人提出的异议具有实质性内容且一时难以查明,则应根据法律不予执行,并告知申请执行人有权提起代位权诉讼。如果第三人提出的异议明显违背事实、常理和逻辑,并且不具有实质性抗辩内容,则不予采纳,依法执行。
虽然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很多人认为不能对第三人未到期债权进行执行。然而,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若将债权未到期视为不能采取任何执行措施,将增加第三人与被执行人串通的风险,对申请执行人极为不利。实际上,对未到期债权的执行可以兼顾申请执行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先对该未到期债权进行冻结,要求第三人不得向被执行人清偿债务,待债权到期后再依法执行。
根据《执行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第三人到期债权时应向第三人发出履行到期债务通知书。如果第三人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内没有提出异议,并且未履行债务,则执行法院会作出执行裁定。然而,在实践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不一致,有的法院发协助执行通知书,有的法院发执行通知书,还有的法院发执行裁定书,甚至有的法院将通知第三人履行债务和执行第三人财产同时进行。造成这些混乱的原因在于司法解释将债权的冻结和债权的变现混为一谈。建议将债权的冻结和债权的变现分开进行。第一步是债权的冻结,由法院作出执行裁定,冻结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并告知其异议权。第二步是债权的变现,向第三人送达执行通知,通知其在规定期限内履行,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