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9-17
1. 有效合同的存在。
债权转让的前提是债权的有效存在。转让无效的情况包括将无效的债权转让给他人或者将已经消灭的债权转让给他人。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2. 可让与性。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有四种合同权利不得转让。
第一类是基于个人信任关系产生的债权和以特定身份关系为继承的债权;
第二类是从权利的债权,即从权利依附于主权利的移转。若将从权利和主权利分开转让,则违反了性质上的要求;
第三类是合同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第四类是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由于债权的特殊性,法律明确禁止其转让。
3. 债权人与受让人达成债权转让协议。
债权转让是一种处分行为,必须符合民事行为的生效条件。如果债权转让的主体不适合,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签订的债权转让合同就是无效的。因此,债权的转让必须以有效的债权转让协议为条件。
4. 通知债务人。
关于合同权利的转让,各国立法有三种不同的规定:
一是自由主义,即债权原则上可以自由转让,不需要债务人的同意或通知;
二是通知主义,我国《合同法》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三是债务人同意主义,法国民法典主张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或经债务人同意。
5. 遵守法定程序。
根据《合同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民法通则》规定,“债权转让如果系法律规定应由国家批准的合同,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根据法律规定,办理债权转让必须遵守相应的批准和登记手续,否则债权转让将无效。
1. 主体方面的限制。
《合同法》规定了合同债权可以转让,但对转让主体没有进行限制。因此,可以理解为债权人不论性质如何,形式如何,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处置债权。
2. 客体方面的限制。
合同债权的客体主要是行为,即债务人应当履行的特定行为。行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有些行为可以被替代或代理,例如没有技术含量和特定要求的行为;而有些行为则不能被替代或代理,例如与行为人的信誉、技能、能力密切相关的行为,如果由他人代为行使,必定会影响合同目的。
3. 内容方面的限制。
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可以在订立合同时或订立合同后特别约定,禁止任何一方转让合同权利,只要此约定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社会公共道德,就能产生法律效力。任何一方违反约定而转让合同权利,将构成违约行为。因此,如果合同内容中有特别约定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是不允许转让的。
4. 形式方面的限制。
《民法通则》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应由国家批准的合同,债权人在转让权利时,必须经过原批准机关批准。如果原批准机关不批准债权转让,转让将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