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11-18
债权转让在我国的形式要件,《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债权让与是一种不要式合同,可以采用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对债权让与的形式应有特别要求,规定债权让与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如果原债权有证明文书,那么债权让与必须在证明文书中记载让与事实,否则债权让与将无效。这是因为合同只涉及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的关系,缺乏公示性,难以让债权人和债务人以外的第三方知晓,不利于保护债务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
根据先行法规定,我国《合同法》明确规定,在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且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及其他形式。由此可见,在合同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中没有特别规定债权转让合同的形式要求时,可以依据一般原则采取法律允许的任何形式,不一定非要采取书面形式。
然而,由于保理中的应收款转让涉及跨越国内和国际两个法域,涉及多方当事人,可能存在多种权利冲突,因此应要求应收款的转让必须由供应商和保理商订立书面协议。
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禁止债权让与。然而,各国对于这种禁止转让的特约效力持不同态度。法国民法认为这种特约无效;日本民法认为这种特约有效,但不能对抗善意的第三人;意大利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有类似规定;而美国的《统一商法典》明确禁止设立限制债权转让的条款。
我国《合同法》第79条明确确认了禁止债权让与特约的法律效力。问题在于,如果当事人违反了禁止转让的协议,那么债权的转让是否有效呢?通常情况下,债权人的身份是非公开的,第三人并不知道其内容。禁止转让的协议也是如此,作为受让人的第三人常常并不知道原债权债务人之间订立了转让协议,仍然与债权人达成了转让债权的协议。因此,关键问题是要确定该第三人是否具备善意。如果是善意第三人,则应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