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4-12
债权转让的前提是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债权,且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如果转让的债权无效,即以无效的债权或已经消灭的债权转让给他人,转让行为将无效。这样的限制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受让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司法实践中,有些人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进行债权转让,这种行为应予以限制。例如,某甲单位与某乙单位之间违反国家金融法规规定,达成了高利贷借贷协议,某甲单位借给某乙单位资金20万元,借期2年,收取高额年息20%。某乙逾期未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如果某甲诉至法院要求某乙偿还债务,法院虽然会支持某甲的请求,但也会追缴某甲已经收取的利息和对某乙约定的利息。如果某甲将这笔债权转让给某丙,某丙可以作为受让人起诉要求某乙偿还转让后的债权。这样一来,原本是企业之间的非法借贷纠纷变成了合法的债权追偿纠纷。法院不能对某丙进行处罚,这将严重损害国家金融秩序。因此,债权转让的前提是必须是合法的债权,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否则转让将无效。如果因转让无效导致受让人受损,转让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债权转让只是债权人主体上的变更,不得改变债权的主要内容。债权的主要内容包括种类、数量、标的物品质规格、债权的性质、期限、履行地和履行方式、结算方式、违约责任等方面。如果债权的主要内容发生变更,则构成新的合同关系,而不属于债权转让的范畴。债权的非主要内容变更不会影响法律关系。但是,如果债权的种类、标的物品质规格、债权的性质等主要内容发生变更,与原债权不再具有同一性。例如,某甲与某乙签订了购买钢材的合同,某乙的权利是取得钢材,义务是支付钢材款。某甲的权利是获得款项,义务是交付钢材和支付运费。某乙付完全部款项后,某甲发货的钢材比合同约定的吨位少了9吨。某乙将债权转让给某丙,并在转让函中明确写明:“将10吨钢材转让给某丙”。某甲不知道货物有短缺,也未收到债权转让的通知。某丙起诉法院要求某甲支付10吨的货款。在审理过程中,某乙已经倒闭,清算小组向某甲发出了债权转让通知。某甲辩称货物只有9吨,现在可以补足货物给某丙。最终法院判决认为债权转让成立,债权的内容变更为履行给付钢材款。因此,某甲应支付给某丙9吨的钢材款,价格按照原合同约定的价格计算。但是,由于钢材价格急速下调,某甲为此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该案中,债权的履行种类已由货物变更为货币,属于对合同主要内容的变更,因此与原债权不再具有同一性。
债权转让是一种处分行为,必须符合民事行为的生效条件。转让人必须具备处分能力,即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双方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如果一方当事人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则转让无效。如果合同被撤销后,受让人已经接受债务人清偿债务,则应返还原债权人不当得利。
根据债权的有关原则,某些合同是不可让渡的,其债权也不可转让。一种是基于个人信任关系产生的债权,以特定身份关系为继承的债权,不作为的债权,以及因继承而产生的遗产给付请求权。第二种是属于从权利的债权。从权利随主权利的转移而转移,如果将从权利和主权利分开单独转让,则是不允许的。例如,保证债权是为了担保主债权而存在,如果与主债权分离,其担保性质将丧失,因此不得单独转让。第三种是依合同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债权转让的禁止,也可以在合同订立后另行约定,但必须在债权尚未转让之前作出,否则转让有效。第四种是依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不同国家的民法对债权转让是否需要债务人同意或通知债务人存在不同的主张。一种是自由主义,认为债权原则上可以自由转让,无需债务人同意或通知。另一种是通知主义,认为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或经债务人承诺。第三种是债务人同意主义。根据《民法通则》第91条规定,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时,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这种规定过于严格,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这样的规定既承认了债权转让是债权人的处分行为,为债权人的自由处分提供了便利和保护,又保护了债务人不因债权转让而受到损害。因此,债务人向谁清偿债务并不重要。如果因转让使债务人履行费用增加,原债权人应承担。
根据《民法通则》第91条规定,如果债权转让是法律规定应由国家批准的合同,必须经过原批准机关的批准。《合同法》第87条也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换句话说,一般合同的成立是基于当事人自愿原则的,但对于法律规定应由国家批准的合同,不得随意转让,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的转让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