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5-19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责任是指保证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保证作为一种常见的担保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例如,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保证人才会与其签订合同,以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和放贷资金的安全。然而,由于保证人无代偿能力或不具备主体资格等因素,保证责任很难得到实现,债权无法得到实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下两种情况下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当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合谋,以欺骗的手段诱使保证人提供保证时,保证人不需要承担保证责任。
当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时,保证人也不需要承担保证责任。
在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保证人有权向债务人追偿。当债务人破产并未申报债权时,保证人可以参与破产财产分配,提前行使追偿权。
当事人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担保范围时,担保人应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
在担保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时,担保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如果保证合同另有约定,则按照约定执行。
在担保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时,借款人应取得担保人的书面同意。对于未经担保人同意转让的债务,担保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变更主合同时,应取得担保人的书面同意。如果未经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如果保证合同另有约定,则按照约定执行。
如果没有在合同中约定保证期间,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时,担保人免除保证责任。如果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则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对于连带责任保证的担保人和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情况,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内要求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
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未要求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时,担保人免除保证责任。
根据担保法第14条的规定,担保人对连续发生的债权作保证时,如果未约定保证期间,担保人可以随时书面通知债权人终止保证合同。然而,对于通知到债权人前所发生的债权,担保人仍需承担保证责任。
当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时,担保人对除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
借款人可将所购买的住房或已拥有的住房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担保。借款人和贷款银行需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到房地产管理机关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登记费用由借款人承担。
借款人可将特定的有价证券和存单作为质押物进行贷款担保。有价证券包括国库券、金融债券和银行认可的企业债券,存单只接收人民币定期储蓄存单。借款人申请质押担保贷款时,质押权利凭证所载金额必须超过贷款额度的10%。各种债券需经贷款银行鉴定,证明其真实有效,方可用于质押。人民币定期储蓄存单需有开户银行的鉴定证明及免挂失证明。
借款人需提供贷款银行认可的企业法人作为保证人,以第三方保证做贷款担保。保证人需提供不可撤消的连带责任保证。借款人选择这种担保方式时,需了解贷款银行对第三方保证人的条件要求。根据贷款银行的规定,保证人需具备营业执照复印件、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相当于AA级以上的企业信用等级、在建设银行开有存款户、无重大债权债务纠纷等条件。如果第三方保证人不符合这些条件或任何一条条件,将无法通过贷款银行的审查。尽管资信好的非公益事业单位法人按规定也可以为本单位职工提供贷款担保,但需要贷款银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