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形下担保人有缔约过失责任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5-19
一般而言,担保的合同如果出现什么问题,那么担保人是需要承担担保缔约过失责任的。那么具体在哪些情况下,担保人是要明确承担担保缔约过失责任呢?保证人追债又有哪些限制呢?下面是由手心律师网小编针对这一问题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担保人的缔约过失责任情形
担保合同无效情形下的责任承担
根据《担保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当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如果存在过错,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根据《担保法解释》第七条规定,如果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担保人与债务人需对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债权人和担保人存在过错,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在混合担保中,这两条规定仍然适用。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协调这两条规定与《担保法解释》第三十八条和《担保法》第二十八条。具体来说,当物权担保合同无效后,债权人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也可以要求无效担保的物权担保人承担赔偿责任,这两者之间如何协调,是否存在先后顺序。
原则的坚持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坚持几个原则:1. 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保障债权的实现是《担保法》的宗旨和核心目的,因此,在涉及到担保行为时,无论是有效担保行为还是无效担保行为,都应将债权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2. 有过错就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民事活动中的损害赔偿原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担保行为作为一种民事行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在无效担保行为中,如果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对担保合同的无效存在过错,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3. 无效物权担保人不能因违法行为而获利。无论是基于公平正义的考虑还是基于促使物权担保合同成立生效的考虑,这一原则都是必须坚持的。
无效物权担保人的缔约过失责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物权担保合同无效后,物权担保人对债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属于一种缔约过失责任。物权担保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是债权人的债权因物权担保人的无效物权行为而受到损害。因此,在物权担保与保证共存的混合担保中,物权担保合同无效后,物权担保人是否需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应根据债权人是否有实际的债权损失为标准。如果债权人经向债务人、保证人追讨后债权仍未全部清偿,则可要求无效物权担保人承担相应的缔约过失责任。具体而言,在债权人对物权担保合同的无效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或者保证人清偿全部债权,而物权担保人则应对保证人和债务人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债权人对物权担保合同的无效存在过错,物权担保人也应对保证人和债务人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责任范围不应超过担保人和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2。当然,在债权人存在过错的情况下,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会有所不同。虽然债权人仍可要求债务人偿还全部债务,但不能要求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这是因为,债权人与物权担保人的共同过错行为导致了物权担保的无效,债权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在其应承担的过错范围之内放弃了对抵押物的物权担保。根据《担保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保证人应在债权人放弃物权担保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而只在此范围以外承担保证责任。
保证人的追偿限制
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但是,如果债务人不能全部清偿,保证人能否向无效物权担保人追偿?如果可以追偿,是否存在份额的限制?我们认为,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可以向无效物权担保人追偿,并应得到承认。在只有一种担保形式的情况下,无效担保人是否需要实际承担赔偿责任取决于债务人的清偿能力。然而,在混合担保中,除了考虑债务人的履行能力外,还需要考虑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如果保证人承担了全部的保证责任,物权担保人就无需承担任何的缔约过失责任。这种情况下,无效物权担保人可能因非法行为而避免了实际的损失,这违背了民法一直坚持的公平正义原则。因此,保证人可以基于损害赔偿原理向物权担保人追偿,就其责任加重部分进行追偿。通过物权担保人对债务人的赔偿,可以有效减轻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并让物权担保人对其非法行为承担相应的赔偿后果,从而使保证人和物权担保人的法律责任承担趋于平衡。如果债权人对物权担保合同的无效没有过错,保证人向物权担保人追偿的部分应是其损失加重的部分,即超过物权有效情况下保证人应承担部分的部分。如果债权人存在过错,保证人向物权担保人追偿的部分也应是其损失加重的部分,但不得超过债务人不能履行部分的1/2。保证人向物权担保人追偿应通过另行起诉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