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7-26
1993年《公司法》第24条规定了公司的出资方式,股东可以以货币或者非货币形式进行出资。然而,这种非货币出资方式仅限于法律规定的财产。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放宽了非货币出资的限制,只要法律未禁止且可以转让的财产均可作为非货币出资。
尽管《公司法》允许非货币出资,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非货币出资的方式多样化,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一)债权出资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对债权出资并未做出明确规定。此前,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对债权出资持否定态度,但2011年颁布的《公司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债权可以转为公司股权。然而,目前的司法观点认为,这仅限于针对目标公司的债权,如果股东以对第三人享有的债权出资,仍然会被认定为出资无效。
(二)设定担保的财产出资
根据《物权法》规定,设定担保的财产不能作为公司出资。然而,如果担保物权人同意或者出资人解除了财产上的权利负担,设定担保的财产出资可以有效。
(三)无权处分的财产出资
如果出资人用自己无权处分的财产进行出资,属于无权处分行为。但如果公司属于善意情形,出资行为仍然有效。
(四)土地使用权的部分年限出资
司法实践中认可土地使用权的部分年限作为公司出资,并认为收回土地使用权不属于抽逃出资。
(五)违法所得财产的出资
违法所得的货币出资会被否定,而对于非货币财产出资的情况,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规定。我们认为,这应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一)依法履行评估作价、变更登记手续以及交付使用
以非货币财产进行出资时,需进行评估作价,并办理权属变更手续和交付使用,否则可能被认定为未履行出资义务。
(二)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后果
违反出资义务可能导致公司限制股东权利、追究责任、补足出资或承担违约责任,以及解除股东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