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7-10
财产权利证券化通过证券的权利设定或证明作用,将抽象的财产关系具体化为证券形态。这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认识财产关系的法律要求。举例来说,持有股票可以明确股东的股权关系,从而了解他们享有的股东权益。
财产权利证券化简化了财产关系的形成过程。通常情况下,证券上的权利是通过一定的法律行为产生的,取决于权利主体的意思表示。通过证券形式,可以简化权利产生的过程。例如,国库券反映了国家与认购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面对众多的认购人,国家通过发行国库券的方式,只需要认购人按统一标准缴纳认购款项并领取国库券,就能完成借贷行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这将复杂的合同订立过程简化为国库券的买卖活动。对于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发行证券是实现投资目的的基本法律机制。这种简化过程不仅节约了合同订立成本,还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机会,使特定的财产关系能够广泛而迅速地形成。
财产权利证券化使得固定的法律关系具有流动性。通过证券转让,可以实现证券上的财产权转让的法律效果。在证券转让过程中,不需要与证券发行人协商,只需要证券持有人自行决定是否转让,从而增强了特定财产关系的流动性。例如,股票反映了公司与股东之间的投资关系,但股票持有人可以自由地向他人转让其投资额,即通过股票转让将本人的投资权转让给他人。在股票转让过程中,股东既不需要与公司协商,也不需要与其他股东协商。
财产权利证券化基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形成财产关系的信用基础。通过将财产关系符号化,保障证券的物质内容的真实性,并在保持信用个别化的基础上,强调了信用社会化。证券发行人在合法拥有证券后,应对社会公众承诺履行相应的义务,如国库券的兑付、股票持有人的股息和红利提取等。因此,国家对证券发行人的发行信用予以严格的法律要求,包括资信状况和经营信用等方面。同时,对降低证券信用的行为也予以严厉制裁,以促进证券信用的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