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1-31
根据民法通则第4条和第7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以及公序良俗原则。在没有具体法律规范可适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调整医疗欺诈的行为,以维护个案的正义。
刑事责任是最严厉的法律责任,对医疗欺诈行为人进行重罚,甚至可能剥夺其自由或生命权。由于医疗欺诈是一种民事术语,刑法没有直接规定医疗欺诈的罪名。根据罪行法定原则,医疗欺诈只有在严格符合相关转化型犯罪的规定和为口袋型罪名包容的情况下才可适用刑事责任。
对于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广告法》第37条和第38条规定了行政机关对发布者的处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6条的规定,对于虚假诊断、证明或治疗,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还可以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
对于故意向患者出售假药、劣药,《药品管理法》第74条和第75条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没收违法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对于利用非法的价格手段诱骗患者进行交易,《价格法》第40条规定,同样可以采取没收、罚款或吊销资格证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