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5-23
医疗事故鉴定是一个重要的程序,旨在确保对医疗事故进行公正的评估和确定责任。根据数据显示,每年全国都有上万例医疗事故需要进行鉴定,其中约80%是首次鉴定。令人欣慰的是,大约有3/4的首次鉴定结论得到了医患双方的认可,无需再次进行鉴定。
医学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其目标并非追求利润,各级医学会之间也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将医疗事故鉴定工作交给了医学会,这样做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公正性。目前,大多数法院对医学会进行的鉴定程序和鉴定结论是认可的。此外,在医疗事故的鉴定中,法院委托的鉴定占到了2/3以上,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加。
医疗事故鉴定的程序必须公开透明,这是其重要原则之一。根据涉及的医疗事故专业性质,确定鉴定成员,并采用随机抽取鉴定专家的程序,确保医患双方同时到场。医患双方各自抽取专家后,抽取结果由医学会封存,需要时可以作为证据。在收集完鉴定材料后,召开鉴定会议。会议开始时,患方和医方分别陈述和答辩,鉴定专家向医患双方提问,医患双方回答问题并对患者进行检查。然后,医患双方依顺序退场,鉴定专家进行合议,并在当天得出鉴定结论。
医疗事故鉴定分为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两个阶段。根据法律规定,市级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鉴定,而省级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此外,中华医学会还可以组织疑难、复杂且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鉴定。通过这种设置,可以及时纠正鉴定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