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6-28
行政不作为的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即具备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主体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行政主体必须享有行政权力;(2)行政主体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3)行政主体必须能够承担由于实施行政活动而产生的责任;(4)行政主体必须是组织,个人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不作为的主体必须具备行政义务。行政不作为的义务应满足以下条件:(1)行政义务必须与行政主体的行政职责相关,而非其他性质的义务;(2)行政义务必须在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中明确具体规定,而非道义上的要求。
行政主体虽然负有行政义务,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意外事件以及不可抗力,导致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由于非主观原因而不能及时履行行政义务,不能认定为行政不作为。只有在行政主体具有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而由于故意或过失没有在法定的或合理的期间履行,才能构成行政不作为。
行政主体不履行行政义务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行政主体在接到相对人的申请或依职权发现相对人的人身权或财产权需要获得保护的情形后,根本没有启动行政程序,属于完全的行政不作为;另一种形式是行政主体虽然启动了行政程序,但在法定的或合理的期限内没有全部完成行政程序,属于不完全的行政不作为,也可以说是拖延履行义务。虽然少部分法律法规已对一定行为的时间作出规定,但大多数法律法规未作出明确规定。为了使复议机关与人民法院认定行政不作为的成熟期限标准一致,修订或解释行政复议法时,有必要与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相协调,规定行政不作为的成熟期限以60日为原则,以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为补充,以情况紧急的不受限制为例外。
违法性是行政不作为的本质特征。行政主体没有在法定期限或合理期限内履行行政义务,因此,行政不作为一旦被认定构成,就意味着这种行政不作为必然违法。从理论上讲,根本不存在合法的行政不作为,合法的行政行为必然不构成行政不作为。行政不作为是对其应该保护的法益的一种放弃,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因此,行政不作为只能是一种违法行为。
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对其职权职责的放弃,客观上表现为怠于履行职责的消极性。行政不作为的消极性在主观上表现为行政主体对其行政职权的放弃,在客观上表现为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所承担的行政义务。
判断行政主体的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最基本的是要看其是否启动并完成了行政程序。只要行政主体启动并完成了行政程序,行政主体的行为都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积极作为行为,不构成行政不作为。
行政作为一经作出就产生法律上的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相对人若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起诉,又不自动履行,行政主体可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行政不作为本身不具有明确设定义务或剥夺权利的内容,相对人没有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存在强制执行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