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23-10-08
目前,我国尚未对学术造假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学术造假本身并不属于违法行为。然而,学术造假行为在道德上受到谴责,并且对于学术造假者的导师存在一定的责任。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以下规定:
1. 科研人员要遵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守科研活动规范,践行科研诚信要求。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也不能伪造、篡改研究数据或研究结论。此外,还不得购买、代写、代投论文,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同时,不得违反论文署名规范,擅自标注或虚假标注获得科技计划等资助。还不得弄虚作假,以获取科技计划项目、科研经费、奖励或荣誉等。此外,还禁止从事其他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
2. 项目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等要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加强对项目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管理。他们应对重要论文等科研成果的署名、研究数据真实性以及实验可重复性进行诚信审核和学术把关。同时,院士等杰出高级专家应在科研诚信建设中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成为遵守科研道德的模范和表率。
3. 评审专家、咨询专家、评估人员、经费审计人员等在履行职责时应忠于职守,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和职业道德。他们应按照相关规定、程序和办法,实事求是,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为科技管理决策提供负责任、高质量的咨询评审意见。同时,科技管理人员也应正确履行管理、指导和监督职责,全面落实科研诚信要求。
综上所述,虽然学术造假目前并不构成违法行为,但我国已经在相关法律文件中明确了科研人员、导师、专家和管理人员应遵守的科研诚信要求。这些规定旨在引导科研人员遵循科学道德,践行诚信原则,从而推动科研领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