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强制行为的救济方式是如何的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1-19
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途径
一、通过国家赔偿获得救济
传统行政法理论认为,行政强制执行只是为了实现具体行政行为目的而采取的辅助性措施,并没有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作出新的处分。然而,在审视这种观点时,我们发现这种观点存在问题。虽然强制执行只是辅助性手段,但在选择执行手段的合法性、符合比例要求以及执行范围的扩大和越权等方面,可能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等权利。因此,有必要制定有效的救济途径,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一种常见的救济方式是通过国家赔偿获得救济。国家赔偿救济方式因其超越各国司法体制之间差异以及对行政权价值偏好等方面的功能而被采纳。根据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法范围来看,如果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过程中采取暴力、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等侵害相对人人身权、财产权等情形,应当给予赔偿。《行政强制法》第68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
二、通过向执行机关或其上级机关提出执行异议的方式获得救济
行政强制执行属于事实行为,因此被排斥于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为避免在行为性质上的纠缠不休,确立提出执行异议制度是必要的。被执行人可以提出执行异议,条件是认为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侵犯了其人身权或财产权。如果执行机关不予受理,可以向该执行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次提出异议。此外,还需要研究一个问题,即在当前的执行模式下,大部分行政案件都是由法院审查执行。在执行争议或执行错误,特别是涉及到法院责任时,如何进行处理。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案件按照非诉程序进行审查,属于司法的性质。如果行政相对人对此不服,是不能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审执分离制度。即由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作出是否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如果法院作出准予执行的裁定,当事人不服可以对法院的裁定提起上诉。如果法院作出不准予执行的裁定,则行政机关也可以提起上诉。在法院的裁定生效后,将案件交由行政机关执行。如果强制执行决定是错误的,相应的赔偿责任由法院和行政机关共同承担。如果强制执行决定正确,而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违法,相应的赔偿责任由负责执行的行政机关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