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2-25
票据保证制度是指在汇票、本票和支票三种票据中共同存在的一种法律制度。它是指票据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为了担保票据债务的履行,在票据上进行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票据保证的对象可以是出票人、背书人和承兑人,旨在通过保证人的保证行为,为特定的债务人履行票据债务提供担保,以确保债权人的权益得以实现,提高票据的信用度。票据保证是一种担保债务履行的方式,与民法上的保证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是为了促进债务人履行债务和保障债权人的权益。然而,票据保证作为一种票据行为,与民法上的保证有一些不同之处,并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对债权人的保护也更为有力。
票据保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
根据《票据法》规定,票据保证人在为票据提供保证行为时,必须按照第46条的规定,在汇票或粘单上记载绝对应记载事项,并进行签章,才能产生票据保证的效力。如果缺乏《票据法》规定的形式要件,票据保证就会无效,难以实现票据担保的目的和预期效果。相比之下,民法上的保证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票据保证规定得严格。
票据保证不需要与债权人进行任何形式的协商,只要在票据上或票据的粘单上按照票据法的要求进行记载和签章,并表明为某一特定债务人"保证",票据保证就成立。而民法上的保证是一种契约行为,必须得到债权人的同意才能成立。它涉及到债权人、被保证人(主债务人)和保证人三方主体,存在三个契约关系:债权人与被保证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保证契约成立的前提条件)、保证人与被保证人之间的委托保证契约、保证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保证契约。
票据保证只要符合法定形式就可单独成立,即使被保证的债务因实质上的原因而无效时(如被保证人的债务因无行为能力、受欺诈等无效),也不因此影响票据保证的效力,保证人的责任仍然有效。只有在被保证人的债务因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形式要件而无效的情况下,保证才因被保证人的债务无效而不发生法律效力。而民法上的保证不具有这种独立性,而是具有从属性。它是以主债务存在为前提的,当主债务无效时,保证也不能产生法律上的效力。
票据保证人所承担的责任比民法保证人承担的责任要求更严格,责任更重。票据保证人与被保证人承担的是连带责任。债务履行期满,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票据债权人可以不分先后,对票据债务人或保证人行使请求权,票据债务人或保证人应当足额付款,票据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而民法上的保证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即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然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抗辩权。被保证人和保证人承担责任有先后顺序之分,被保证人是第一责任人,保证人是第二责任人,只有在被保证人的财产执行完毕,债权人的债权仍不能清偿时,其不足部分才由保证人承担。而连带保证则是保证人和被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只要债务履行期满,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债权人即可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票据保证只有连带责任,而无一般保证责任,因此票据保证责任相对更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