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2-17
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范,对违反行政管理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调查并给予行政处罚的程序。决定程序主要包括一般程序、共同程序、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一般程序适用于大部分行政处罚案件,除了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外。一般程序适用于对公民罚款50元以上,对法人或其他组织罚款1000元以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以及行政拘留等情况。如果当事人与执法人员在违法事实认定上存在分歧,无法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情况,也应适用一般程序。
一般程序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调查取证是进行调查的必要步骤,必须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调查取证既要收集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材料,也要收集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材料。在必要时,可以依法进行检查。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在进行调查或检查时,必须出示证件,表明身份,并向当事人或相关人员进行询问或检查,并按规定制作笔录。调查取证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并将抽样样品封存,由指定机构进行鉴定或保存。如果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行政机关负责人可以批准对需要保全的物证先行登记保存,并责令当事人妥善保管,不得转移或损毁。行政机关在7日内对此作出处理决定。调查取证要遵守回避制度,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执法人员应回避,不得参与本案的调查和处理。
调查结束后,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决定:
(1)对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2)对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3)对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4)对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有关司法机关处理。
对于情节复杂或重大的违法行为,行政机关负责人应集体讨论决定。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还应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书应载明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地址;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事实和证据;行政处罚的依据和种类;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法律救济的途径和期限;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行政处罚决定书还必须盖有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如果当事人不在场,行政机关应在7日内采取直接送达、留置送达、转交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等方式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共同程序是指适用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时应共同遵循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行政机关处理行政处罚案件时,首先应进行调查,查明相关事实。调查应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相关证据,这是法制原则的基本要求。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这样做有利于当事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也可以防止行政机关滥用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