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1-15
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为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确立的一种法律救济途径。在我国,刑法第三十六条和刑诉法第七十七条明确规定了被害人可以要求犯罪分子承担经济损失赔偿的责任。然而,这些规定并未涵盖因犯罪行为而导致的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减损的赔偿。因此,确立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必要的。
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被害人合法权益得以救济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向现代法治的转变,个人权利的保护得到了特别强调。刑法和刑诉法明确规定了对经济损失的赔偿,但对精神损害的赔偿却未作规定,导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救济。
2. 刑民法律效力位阶平等的必然结果:民事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经确立,而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却未明文规定。然而,刑事行为在民事法律角度上也是侵权行为,且危害程度更严重。因此,被害人在遭受精神损害时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3. 法律责任重合适用的重要特征: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并不互相排斥,二者可以重合适用,相互补充。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对国家承担的公法责任,而民事责任是行为人对被害人承担的私法责任。因此,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法律责任重合适用的重要特征。
4. 世界通行做法的理性选择: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种非财产性赔偿在许多国家得到确认,并已在我国民事侵权领域确立。为了保护各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应该明确规定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必须是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
2. 存在精神损害的事实,即被害人的情绪、思维、意识受到严重阻碍,产生了愤怒、恐惧、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
3. 犯罪行为与精神损害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如果被害人的精神损害并非由犯罪行为引起,则行为人不负赔偿责任。
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可以通过以下两种诉讼方式进行:
1. 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的精神痛苦应成为衡量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重要标准,也是量刑上应考虑的因素。如果被告人承担了精神损害赔偿,可以从轻处罚。此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以降低诉讼成本,节约诉讼资源,便于被害人提起诉讼。
2. 直接提起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对时间的限制较为严格,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可能会导致刑事案件审判的延迟,不利于及时有效打击犯罪。因此,被害人可以在刑事案件的判决生效后,直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