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30
国家赔偿,又称国家侵权损害赔偿,是指国家对于行使公权力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的活动。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并在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进行了修正。根据该法第2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如果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受害人有权依照该法获得国家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应当按照该法及时履行赔偿义务。
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当事人在被刑事拘留后,如果经侦查检察院认为不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当事人以此申请国家赔偿,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根据该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以下情形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是因为被申请赔偿的当事人故意提供虚假供述或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而被羁押或判处刑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是根据刑法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是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是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导致损害,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是因为被申请赔偿的当事人自己故意自伤、自残等行为导致损害发生,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国家在相关情况下可能不承担赔偿责任。
以下情形之一,检察院可以决定不予逮捕:
如果没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或者虽有证据但无法相互印证或查证属实,无法得出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的唯一结论,不符合"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条件,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犯罪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者依照刑法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如果虽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但不可能判处犯罪嫌疑人徒刑以上刑罚,也应作出不批捕的决定。
如果虽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措施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没有逮捕必要的,也应作出不批捕的决定。
如果符合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应当作出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