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8-26
1、当赔偿请求人向公安机关提出赔偿请求时,公安机关的法制部门将负责受理。
2、公安机关对赔偿请求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如果符合受理条件,应当立案并通知赔偿请求人;如果不符合受理条件,应当给予不予受理的答复。
赔偿请求人在提出赔偿请求时,需要递交一份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受害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
2、具体的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
3、申请的日期。
如果赔偿请求人无法书写申请书,可以委托他人代为书写;也可以口头申请,由赔偿义务机关记录在笔录中。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程序的规定》。根据规定,赔偿委员会可以组织赔偿义务机关与赔偿请求人就赔偿方式、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进行协商。
赔偿办负责人表示,在实践中,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之间通过协商解决赔偿争议,或在赔偿委员会组织下通过协商解决赔偿争议的情况并不少见。特别是对于难以查清损害事实的案件。通过协商解决赔偿争议可以提高办案效率,为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提供平等对话和友好商谈的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
因此,规定明确赔偿委员会可以组织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就赔偿方式、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进行协商。如果达成协议,赔偿委员会应当制作国家赔偿决定书进行审查确认。同时,规定赔偿委员会组织协商应当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如果一方或双方不愿意协商或协商不成,赔偿委员会应当及时作出决定。
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的制度。该制度通过设定对权利或义务主体有利或不利的法律效果,鞭策和督促权利或义务主体尽快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利用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32条第1款的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其他国家的国家赔偿法也有类似的时效规定。这样的规定有利于稳定社会关系,有利于国家机关开展工作,从而有利于合理合法地保障赔偿请求人的权益。如果等到国家行政侵权或司法侵权事实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后再行使请求权,可能会导致社会关系再次混乱,也不利于有关机关的调查取证和问题的尽快解决。
时效的中止是指在时效期间内,因某种法定事由而暂时停止时效期间的进行,已经经过的期间仍然有效,待该事由消除后,时效继续进行。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32条第2款的规定:“赔偿请求人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赔偿请求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这一规定与《民法通则》的规定完全一致。其中要点包括:
1、必须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6个月内出现法定中止事由,即必须在时效期间已经过了1年6个月之后才能形成时效中止。
2、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6个月内出现的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必须达到使赔偿请求人无法行使请求权的程度。不可抗力一般指地震、水灾、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是在当时条件下请求人无法预测、抗拒、控制和避免的情况。其他障碍指请求人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导致请求人神志不清或无法行使请求权的程度。
3、造成时效中止的原因消除之日,时效期间应继续计算,中止前的1年6个月仍应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