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3-18
一、法律的对事效力
法律的对事效力是指法律对行为的有效力以及其适用范围。这一效力范围的意义在于:
1、明确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应当进行的行为和可以进行的行为。
2、确定不同法律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明确法律对哪些事项具有有效调整作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对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如果涉及以下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情形,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
1、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
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
3、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
4、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
5、其他违法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
1、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
2、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
3、违法征收、征用财产;
4、其他违法行为造成财产损害。
虽然《国家赔偿法》在部分条款中扩大了对受害人的赔偿范围,例如增加了精神损害抚慰金和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等,但第三十六条第(八)项的规定“对财产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仍然延续了国家赔偿立法初期的抚慰性原则。同时,该法并未对“直接损失”进行明确定义,由于其他法律中未使用此概念,仅凭文义解释无法得出明确结论,因此该规定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
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是相互对立的概念。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界定,有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区分,直接损失是指由侵权或违约行为直接引发的损失,而间接损失则是由其他媒介因素引发的损失。这一观点较为普遍。在相关司法解释中,最高检察院也采纳了这种观点,例如在《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中明确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概念。
另一种观点是根据受损标的进行区分,认为直接损失是指侵权或违约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标的所造成的损失,而其他损失则属于间接损失。根据这种划分标准,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侵权行为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的财产权客体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或者受害人为了补救受到侵害的民事权益所做的必要支出;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于受害人受到损害而发生的可得利益的损失。
总之,对于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界定态度不尽相同。无论采取何种观点,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立法将间接损失排除在财产损失赔偿范围之外,这一规定是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