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处罚法 > 行政处罚法律法规法律知识

行政处罚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12-26

 
127078

伪证行为在民事诉讼中的定义

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是指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诉讼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故意制造和提供虚假的证据材料,以达到有利于自己或一方获得非法权益、免除应尽义务,或损害对方民事权益、加重对方义务的目的。伪证行为的特点是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或相反。

伪证行为的构成要素

伪证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主观、客体和客观方面。

主体方面,伪证行为要有制造、提供伪证的人。

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出于故意进行伪证行为。

客体方面,行为人必须实施制造、提供伪证的行为。

客观方面,伪证行为必须妨碍民事诉讼和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

伪证行为的构成要素必须齐备,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伪证行为。

伪证罪的严重后果

伪证罪是一种在刑事诉讼中的罪名,指的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提供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以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伪证罪对国家的司法秩序以及当事人的人身权利都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伪证罪都受到严格的规定。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对伪证罪的规定存在差异。

民事诉讼中作伪证的法律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作伪证的行为触犯了刑法307条的帮助伪造证据罪或妨害作证罪等罪名。

刑法307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赂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构成妨害作证罪。根据该条款,妨害作证罪的处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根据该条款,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处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刑法307条的规定适用范围广泛,几乎可以制裁民事诉讼中的任何形式的伪证行为。通常所说的民事伪证罪主要指的就是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罪名。已有不少法院根据该条款成功定罪了民事伪证嫌疑犯。

延伸阅读
  1. 家庭暴力是否构成暴力犯罪
  2. 征地程序不合法的后果是什么
  3. 行政即时强制是什么意思
  4. 行政法律规定的行政许可主体
  5. 强制拆迁诉讼的条件及适用情况

行政处罚法热门知识

  1. 被行政拘留后的救济途径
  2. 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权限
  3. 知情权
  4. 九年义务教育的劝退问题
  5. 法律咨询:行政处罚违背公正原则的情况
  6. 法律对行政处罚设定权的辅助性和过渡性问题
  7. 行政处理与行政处罚的区别
行政处罚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