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2-21
违法所得的获取手段具有违法性,即行为人通过法律禁止的手段获取违法所得。这一根本特征将违法所得与行为人的个人合法财产区分开来。由于违法所得的获取渠道是非法的,即使行为人事实上占有了金钱或财物,也不能获得法律承认的所有权。这一点是追缴或退赔违法所得的法律基础。
违法所得具有经济价值,即行为人通过各种违法手段获取违法所得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这些财物的经济价值,如金钱、有价证券、文物、房屋等。正因其具有经济价值,执法部门可以以此作为认定违法所得的衡量标准。
违法所得包括行为人通过犯罪手段获取的财物,也包括司法机关认定犯罪嫌疑人无罪后,由特定机关处理的行为人非法所得的财物。此外,违法所得并不总是单独存在,它常常与赃款赃物、供犯罪使用的本人财物以及违禁品等各种不同性质的财物混杂在一起。只有准确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确定违法所得的范围。
违法所得只能由国家授权的特定机关通过一定程序才能认定。这一认定直接关系到被害人财产权益的维护,涉及对违法行为人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准确界定,关系到国家机关之间的分工与执法公正。因此,违法所得必须由特定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认定。特定机关包括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有关行政法规,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而司法机关则对刑事案件中的违法所得依法作出追缴或退赔的决定。
对非法经营罪中违法所得数额的认定,我国司法、行政机关主张“获利说”原则。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刑事案件如何认定“违法所得数额”的批复》规定,“违法所得数额”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获利的数额。同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也规定,本解释所称“违法所得数额”是指获利数额。
此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第二条也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违法所得的基本原则是:以当事人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当事人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适当的合理支出,为违法所得。”尽管我国适用“获利说”原则,但对一些社会危害大或违法成本难以计算的违法犯罪行为,可以将其销售收入视为违法所得。然而,这种例外情况应当有法律、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而不是将全部销售收入认定为违法所得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