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后如何认定拒不履行罪
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3-04
在法院判处结果之后,我们就应该要按照判决书上的规定来履行我们的义务,也就是执行判决,这是作为被告人应该履行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人就会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这样是违法的。那么判决后如何认定拒不履行罪?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的讲解吧。
对于拒不履行的认定
拒不执行的法律规定
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对于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刑罚。履行能力是指被执行人是否积极履行法院裁判文书、配合法院的执行工作,而不是看现有履行能力与需要履行的标的之间所占比例大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查实的证据证明,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具有履行特定义务的能力。如何认定被执行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重点,应该是被告人在现有资金的情况下,是否积极履行法院的判决文书,而不是以现有的资金与其应该履行义务之间所占比例的高低。认定被执行人有“拒不执行”行为,必须以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为前提条件。
拒不执行的行为表现
拒不执行是指对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义务采取种种手段拒绝履行。拒不执行可以采取积极的行为,如殴打执行人员,转移、隐藏可供执行财产等方法;也可以采取消极的行为,如对人民法院通知置之不理或者躲藏、逃避等方法。首先,本案被告人陈*方经人民法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人民法院接受执行人员询问或者说明情况的,置人民法院的合法传唤于不顾,这种消极的不作为行为,反映出被执行人“拒不执行”的心理状态。其次,被告人陈*方明知必须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又不能证明没有履行能力,而故意隐匿行踪和居住地,采取外出躲避的方法,有意逃避执行,这就是典型的以消极的方法“拒不执行”的情形。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心理及表现形式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心理含义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心理,是指案件执行中被执行人对案件执行这一现象的心理的客观反映。为了分析被执行人的心理,我们需要从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人、执法人员和法律文书等要素的反映入手,分析他们的心理结构,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表现形式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转移财产:被执行人采取隐瞒、转移,甚至变现可供执行财产等方式逃避执行,以造成无履行能力的假象来规避执行。
2. 欺骗法院:被执行人以虚假的保证来拖延执行,表示愿意还款但实际上无意履行。
3. 抗拒执行:被执行人明知自己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是不对的,仍无视法律权威进行胡搅蛮缠,甚至抗拒执行人员。
4. 拖赖:被执行人存在拖一天赚一天的思想,对所欠的款项拖延不还。
5. 躲避执行:被执行人千方百计躲避执行人员,逃避履行应负的义务。
6. 拉拢关系:被执行人通过拉关系来阻碍执行,依靠某些领导人的权力。
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心理分析
对判决不服有冤有怨型
部分被执行人认为法院判决不公,故不愿履行,抵抗情绪明显。这种类型的被执行人其实有一定的履行能力,但在执行时,他总要和执行人员对抗以发泄对判决结果的不满情绪。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首先相信他并且同情他,然后对他摆事实、讲道理,化解掉他的“怨气”,剩下的执行就能顺利进行。
规避执行
部分被执行人有一定的履行能力,但因判决数额较大,故以出走或不定地点的生活来规避法院执行。他们常常隐藏、转移财产,使自己从表面上变得一无所有,以逃避执行。这类型的被执行人在执行债务类的案件中居多。
债台高筑放任自流
这类被执行人负债较多,对债务的还款要求也较多。他们通常没有固定的可执行财产,或者提前将财产进行隐藏、转移。他们认为即使设法去履行也无济于事,干脆就不履行。
看风驶舵
这类被执行人一般都有一定的履行能力,但是他们不主动履行的原因是坐以观望,以法院执行的力度来决定履行的主动性。如果法院执行时没有找到他或在执行时力度不大,他就变着法子能拖则拖,即使有钱也先不给;一旦看人民法院执行的决心大,他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将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履行完毕。
“有恃无恐”
这类被执行人也具有一定的履行能力,但他们自认为社会关系好,或所处地位高,对执行通知指定的义务不积极履行。他们通过自身或他人的权力或其他关系打招呼,达到拖延履行的目的。他们认为只要通过关系,走走后门就可以延长履行期限,降低履行标的。
对自己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反悔,不愿履行
这一类主要是指当事人双方在诉讼内达成的调解书生效后,一方当事人反悔,不愿意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些被执行人往往以各种借口推脱搪塞,抗拒执行调解书规定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执行人员应当组织强制执行,确保调解书的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