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案中“意外”的认定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5-02-09
北京市首例以法院判决形式认定被保险人自杀的案件日前在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审结。法院判定,被保险人因在投保两年之内自杀,故而不能获得保险金。笔者对这一判决结果并无异议,但《判决书》中的一句话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倘若这句话得不到纠正,日后将有无数保险纠纷被错判。这句话就是:“只有原因是意外的才能构成意外,结果是意外的不能构成意外”。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中“意外”一词的定义与赔付问题
引言
在我国保险市场中,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一项重要的险种,寿险合同中也常出现被保险人意外身故,保险人应赔付的规定。然而,“意外”一词的理解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探讨保险公司对“意外”的定义以及原因意外与结果意外与赔付的关系,结合国内外立法和判例,提出不同情形下的赔付观点。
定义与问题
保险公司通常将“意外”定义为:外来的、不可预见的、突发的、非本意的客观事件。然而,这一定义并未解决原因意外与结果意外究竟哪个是保险条款和《保险法》所指的意外。即,意外分为原因意外和结果意外,究竟哪个意外是保险公司应当赔付的意外。
原因意外与结果意外的赔付关系
原因意外与结果自然是意外的情形
如果原因意外,结果自然应当是意外的,因为原因和结果都是意外的,保险公司应当赔付。例如,某人在路上行走时被村中顽童飞弹击伤,保险公司应当赔付。顽童飞弹击人是原因,对正常行走的被保险人来说,这一受伤原因是意外的。而这一原因引起的受伤结果也是意外的,因为没有人会预料到正常行走会受到伤害。
原因非意外,结果意外的情形
如果原因行为是被保险人故意造成的,但结果出乎被保险人意料,保险公司是否应当赔付呢?我们将这种情形分为两种情况进行阐明:
第一种情形是,原因行为属于非意外,且被保险人已经意识到该行为将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拒赔。例如,Beller(Marcel)Ltdv.Hayden案(1978年)中,一个雇员喝酒后驾车,由于车速太快,在一个拐弯处失控,造成车毁人亡。该雇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要求保险公司赔付。法院判决认为,被保险人酒后驾车属于故意行为,被保险人能够意识到酒后驾车行为将使自己处于危险状态。虽然对被保险人来说,事故的结果是意外的,但故意酒后驾车以及自己能够意识到危险状态的存在足以支持保险公司拒赔。
第二种情况是,原因行为属于非意外,但被保险人没有实际预料到该行为将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应当赔付。例如,Hamlynv.CrownAccidentInsCoLtd案(1893)中,被保险人俯身拾起一个孩子掉下的子弹头时,扭坏了膝关节。由于膝关节过去从未出现过毛病,被保险人认为是一起意外事故,要求保险公司赔付。保险公司认为,被保险人俯身捡起子弹头是其主动的故意行为,不应赔付。法院判定,虽然被保险人俯身捡起子弹头是一种非意外的故意行为,但其从未预料到捡拾子弹头会扭伤膝关节。即,原因行为虽然是故意的,但结果出乎被保险人意料,被保险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危险状态,保险公司应当赔付。这一案例已成为英美法系认定意外的经典案例。
不同观点与结论
从第二种情形来看,结果意外并非绝对不能构成意外。如果法院坚持“只有原因是意外的才能构成意外,结果是意外的不能构成意外”的观点,类似第二种情况的案件可能被误判。
在美国,甚至出现了对原因意外和结果意外不加区分,对被保险人有意识行为引起的意外结果一律应当赔付的观点。然而,本文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偏袒被保险人,不够公平。对于何为“意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