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审判制度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5-02-03
民事诉讼中的基本原则
合议制和独任制
合议制是指由审判员或审判员与陪审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而独任制是指由一名审判员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在一审、二审和再审中,都应当遵守合议制度,即由合议庭组成。
陪审制度
陪审制度是指审判机关吸收法官以外的社会公众代表参与案件审判制度。陪审员具有平等的地位,可以参与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当人民法院审判民事、经济案件时,执行审判任务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与案件具有一定利害关系时,应当主动退出本案的审理。当事人及其他代理人也有权请求更换审判人员。
公开审判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要求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理过程应当向群众公开,向社会公开。即使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要公开宣判。
基本原则
当事人平等原则
当事人平等原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当事人在诉讼中应当拥有平等的地位。其次,当事人在诉讼中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最后,在适用法律上,当事人应当一律平等对待。当事人平等原则的根据既源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也源于民事主体在民事实体法律关系中的平等。
程序参与原则
程序参与原则要求当事人对程序的参与必须是自主自愿的,而非受强制被迫的行为。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发起和参与诉讼程序。此外,当事人还必须拥有影响诉讼过程和裁判结果的充分的参与机会。
辩论原则
辩论原则包括两个基本涵义。首先,辩论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他们有权提出诉讼请求、陈述事实和理由,并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其次,辩论权对审判权进行制约,法院的裁判只能以经当事人辩论、查证属实或无争议的事实作为依据。
依法自由处分原则
依法自由处分原则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支配或处置自己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当事人的处分必须在法定范围内,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或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应当进行指导和监督,既要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又不能放任自流。
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是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在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起到指导、规制当事人、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行为的作用。
程序公开原则
程序公开要求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其审理过程和判决宣告一律公开。公开的对象包括群众和社会,允许群众旁听和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程序公开有助于维护程序正义,增加对法律和法院的信赖。
法官中立原则
法官中立原则要求法官与争议的事实和利益没有任何关联,不得对任何一方当事人存有歧视或偏爱。法官必须严守职业道德和纪律规范,秉公执法,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财物、宴请或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
程序效益原则
程序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表现为法院收取的诉讼费用以及当事人预期利益的实现或不利后果的避免大于他们在诉讼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司法资源的总和。社会效益指民事程序在实现其价值目标方面所达到的社会效果。以上是民事诉讼中的基本原则,它们是构成司法救济制度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诉讼程序的最低限度的要求。遵守这些原则,有助于实现诉讼的公正和效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