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案件当事人缺席如何处理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审判制度法律知识

再审案件当事人缺席如何处理

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0-05-25

 
122461

一、再审案件当事人缺席如何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涉及缺席判决的规定有下列条款:

第一百四十三条 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一百四十四条 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一百四十五条 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涉及缺席判决的规定:

第三十条 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及双方已经提交给法庭的证据材料缺席判决。

综合上述规定,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是指:在一方当事人无故不到庭或中途退庭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仍不中止案件的审理,而继续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诉讼制度。适用缺席审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一方当事人经传票(包括公告送达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第二、是对于被告(包括反诉被告),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庭审或中途退出庭审的处理。对于原告缺席的处理,现行法律规定是“可以按撤诉处理”。虽然第一百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了“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但由于实践中很少涉及,本文忽略不叙。第三,缺席判决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作出,作出判决的前提是查明案件事实,所以,在一方不到庭的情况下,法院要审核对方提交的证据材料后认定证据效力,并根据证据是否足以证明待证事实,作出相应的判决。

二、适用缺席判决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庭传票送达问题

开庭传票送达不合法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是原告起诉时提供的自然人被告送达地址有误,而该送达地址无人居住,审判人员在不知晓地址错误的情况下,按无法直接送达处理,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送达。二是适用留置送达不符合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在当事人故意躲避的情况下,有的法官把开庭传票送达给并不与当事人同住的父母,在不签收的情况下留置送达,未满足“同住成年家属”的条件。

(二)当事人未到庭理由是否正当判断失误

根据规定,只有在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情况下,才可以缺席审判,所以对当事人的理由是否正当要作出适当的判断是正确适用缺席判决的前提。对于当事人遭遇天灾人祸、重大疾病、意外情况、不可抗力等方面情况,作为不出庭的理由时,法官会作出一致的判断,但当事人遇到交通拥堵,外出无法赶回、突患疾病等一般事由作为不出庭的理由时,法官的判断可能出现不同,有的法官认为只要传票传唤不到庭,就当然适用缺席判决。笔者认为,为了保障被告方的权利,更是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在当事人未出庭,开庭之后到庭说明理由,请求再次开庭审理的,法官对当事人批评教育后应当恢复审理,避免作出缺席判决后,当事人不服判决上诉。

(三)不区分情况作出支持原告诉请的判决

一些法官在缺席审理案件的处理上存在不当之处,片面认为只要被告缺席就当然采信原告主张的事实,在原告证据不足以证明待证事实的情况下,作出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导致误判。在被告不到庭不能当庭抗辩质证的情况下,法官要依职权审核原告证据是否为有效证据 ,原告主张的事实能否采信,做到在查清案件事实的情况下做出判决。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严格掌握开庭传票的送达标准,依法保障被告方的诉讼权利,减少缺席判决的适用。

当事人起诉和应诉时,及时掌握当事人的准确的送达地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第三条、第五条作出专门规定:“当事人起诉或者答辩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或者确认自己准确的送达地址,并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当事人拒绝提供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拒不提供送达地址的不利后果,并记入笔录。”“当事人拒绝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经人民法院告知后仍不提供的,自然人以其户籍登记中的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为送达地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其工商登记或者其他依法登记、备案中的住所地为送达地址。”

对于留置送达开庭传票,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并教育当事人积极参加诉讼,通过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对于公告送达开庭传票,也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只有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才适用公告送达方式送达,并且要求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二)设立当事人申请制度,在被告不到庭的情况下,需经原告申请再作出缺席判决。

现行缺席判决制度,是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后,由法院依职权做出缺席审理和缺席判决的决定。在对方当事人不行使抗辩权,待证事实无法查清的情况下,法院依职权作出缺席判决,可能导致判决效力的不稳定。特别是在原告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待证事实的情况下,缺席判决的结果可能是原告方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因此,在被告方缺席,原告方无法全面举证的情况下,应当赋予原告方暂时撤回起诉的权利,申请缺席判决也作为一项诉讼权利赋予原告方,一旦当事人提出申请,法院就应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缺席审理,作出判决。设立当事人申请制度,可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也符合我国审判制度改革的要求。

(三)缺席判决案件所涉审理程序的具体问题

现行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可以适用缺席判决的情形,但未对缺席审理方式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导致一些审判人员在适用缺席审理时出现随意性或无所适从的问题。一些法官在开庭审理被告缺席的案件时照搬对席审理的程序,使严肃的庭审活动出现有些“滑稽”的成分。

缺席判决是指开庭审理案件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之后所作出的判决。民事诉讼中的缺席判决,即法院在一方当事人缺席时所为的判决。通常情况下,当事人为了避免遭受不利于自己的诉讼后果,都会于言词辩论之日到庭并进行辩论。但由于民事诉讼具有私法的性质,当事人对自己的权利具有处分权,而且,实践中经常存在一些阻碍当事人到庭的因素,所以当事人不能到庭的情形实属难免。在一方当事人不能到庭的情况下,应对有关的争议法律关系作出怎样的处理。为解决这些问题,在西方国家,形成了缺席判决主义与单方辩论主义两种代表性的缺席判决制度模式。

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考察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该项制度的比较进行。目前世界各国的民事诉讼实践中,缺席判决形成了两种基本模式:缺席判决主义和一方辩论判决主义。对一方辩论判决主义有些学者也称之为对席判决主义,它是指一方当事人在法院开庭审理不到庭时,由到庭一方当事人进行辩论,法院将已辩论的事实、已调查的证据和缺席方所提供的诉讼资料作为判决的基础,依到庭一方当事人申请作出判决。而缺席判决主义是指原告在法院开庭审理日不到庭时,拟制为其放弃诉讼请求,法院判决驳回起诉;被告缺席时,拟制为其承认原告主张的事实,根据原告的申请,法院作出缺席判决。就两种缺席判决基本模式在实现公正、效率两大诉讼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方面,各有千秋。在追求程序正义方面,按照缺席判决主义,当被告缺席时,拟制为被告自认原告的诉讼主张。即使被告已在答辩状中陈述了自己的抗辩事实和理由,且能够成立,法院也不予以考虑,这显然有悖于诉讼公正的理念。一方辩论判决主义在当事人一方缺席的情况下,其在诉状或答辩状中所主张的事实,所记载的事项,被视为已作陈述,该陈述对法院有拘束力。相比之下,一方辩论判决主义强调在当事人的意志范围内发现真实,试图恢复辩论的对立性,以求得攻击和防御的最大平衡,使判决更接近公正,更符合现代诉讼理念。但是一方辩论判决主义也存在不足。如其没有完全实现对立辩论原则,法官掌握的信息材料和证据并不一定完整,因此作出的判决可能会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形。在一方辩论判决主义下,当事人未到庭且不提交答辩状的情形出现时,无任何主张、事实可视为缺席方的陈述,对此一方辩论判决主义也无能为力。

当事人,是指民事诉讼中以自己的名义要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或者法律关系、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起诉方和被诉方。当事人有狭义当事人和广义当事人之分,狭义当事人仅包括原告和被告。从诉讼中直接对抗的当事人结构来讲,当事人也只包括原告和被告。

当事人信息一般包含案号、案由、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联系方式、委托代理人及联系方式

延伸阅读
  1. 民事再审案件抗诉时效
  2. 中院如何审理再审案件
  3. 民事再审案件代理人范围
  4. 再审案件应该由哪级法院进行审理
  5. 再审案件可以提管辖异议吗

刑事诉讼指南热门知识

  1. 法制科可以撤销案件吗
  2. 刑事和解不再侦查吗
  3. 中院维持原判怎么申诉
  4. 法院判错案去哪里申诉
  5. 嫌疑人朋友可否委托律师
  6. 父亲判刑会影响儿子政审吗
  7. 刑事犯罪是什么意思
刑事诉讼指南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