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1-26
在中国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会计监督"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并且频率极高。然而,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其含义却存在着一定的混乱和不统一。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对会计监督概念理解的歧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会计法规的制定和会计理论的探讨。因此,本文旨在针对这一现象,对会计监督的涵义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目前的会计监督机制现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
至今为止,中国的会计理论界尚未就"会计监督"这一概念达成统一的认识和完整的界定。有人认为,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有人认为,会计监督就是对会计工作的监督;还有人认为,这两者兼而有之。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中国经济体制现实造成的。
传统观念认为,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会计监督指的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权力,对本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早在1985年颁布实施的《会计法》中就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不予办理"。在1999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中,仍然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监督职能却变得行不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私有制,单位负责人就是企业所有者,企业一切事务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负责人手中。会计人员是企业雇佣的员工,听从负责人的指示,不听话就被解雇。会计人员根本没有权力监督企业负责人。一些国有企业虽然体制没有变,但现在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一把手说了算。在对职工的管理上与私有企业一样,都实行合同制,所以,现在国有企业的职工也很少有人还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去对厂长、经理进行监督。实际上,让会计人员代表国家实施监督职能是不现实的,因为会计人员并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其人事关系和切身利益从属于所在单位,无法很好地对所在单位,特别是对其上级——单位负责人进行监督。因此,会计监督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增无减,会计监督有名无实,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会计代表国家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的职能逐渐弱化。会计监督的涵义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中,对会计监督的规定完全反映了这种变化。新《会计法》提出了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定了注册会计师要对有关单位实施社会审计;强调了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应当依照规定,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新《会计法》的这些规定完全符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将过去传统观念中会计是监督的主体转变为被监督的对象,使会计监督的涵义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国的经济实践。同时,根据中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客观实际,构建一个由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者相互联系,又各有特定职能范围的全方位的会计监督体系,对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找到了准确的切入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使用"会计监督"这一概念来表达两种不同的事物,很容易产生混淆。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根据中国会计界的实际情况和人们的一般思维习惯,笔者建议应分别使用"会计监督职能"和"会计监督"这两个概念。"会计监督职能"代表传统的含义,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而"会计监督"则专指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的联系,同属于经济监督范畴,但其监督的主体、客体、目标及内容均不相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会计监督职能"是一种微观经济管理活动,而"会计监督"则是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因此,分别使用"会计监督职能"和"会计监督"这两个概念,对不同的事物进行表述,各有所指,互不相混,内容明确,便于理解。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本身的功能之一,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监督职能的主体是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经过授权"的概念,因为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只有经过授权才能进行体现授权者意志的会计监督。例如,在企业中,企业领导作为授权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了本单位的利益,授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一定的监督权力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其会计管理过程中,必须贯彻领导的意图,实行会计监督。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的授权只能是会计主体领导人的授权,不可能是国家的授权。
会计监督职能的对象是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这里的"特定主体"指的是会计主体,即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这个特定单位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是政府机构。这里的"经济活动过程"既包括经济活动引起的经济现象,也包括与这些经济现象相关的经济关系。
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特点在于将监督融入核算之中,在执行核算职能的同时进行监督。监督的目的是确保特定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最终提高特定主体的工作效益。
因此,会计监督职能是特定主体利用会计对本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代表单位领导人进行的监督,而不是代表国家进行的监督。
会计监督是指由法定组织对会计主体会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所进行的监督。监督的本质是外部力量对某一事物的制约或约束。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字使用和思维习惯,人们一听到"卫生检查"、"旧城改造"等概念,就知道是对卫生进行检查,对旧城进行改造。"会计监督"也是一样,大家都知道是对会计进行的监督。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法定组织,包括国家监督机关和社会监督组织。国家监督机关对会计进行监督的部门包括政府的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相关部门;社会监督组织指的是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会计监督体系还包括内部会计监督,那么,内部会计监督机构则是指单位的内部审计与稽核部门,而不是会计机构本身。
会计监督的对象是各单位的会计行为,监督的内容是会计资料。会计本身具有监督职能,但只是按照本单位领导人的授权,为了加强经营管理,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会计监督职能的范围仅限于本单位。然而,许多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领导人指示或授意会计人员进行造假,会计人员是没有能力阻止的。况且,会计人员的利益与单位的利益关系具有很大的"趋同性",许多会计造假事件都是会计人员主动参与。因此,对会计行为的监督只能由外部实施。
会计监督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会计行为的监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合规合法,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发展、全面开放以及中小企业的陆续上市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变得更加重要。没有会计监督,会计信息质量无法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