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是否享有沉默权
点击数:62 更新时间:2023-10-17
我国犯罪嫌疑人是否享有沉默权
我国现行法律对犯罪嫌疑人的规定
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严禁使用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然而,该法并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沉默权(即不被自证其罪的权利)。另外,根据该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应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在起诉和审判阶段被追诉者是否有回答问题的义务,但要求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如实回答,实际上是否定了被追诉者拒绝供述或保持沉默的权利。如果被告拒绝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将被视为拒绝悔罪的表现。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6条的规定,如果没有被告人的供述,但证据充分确实,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在量刑时,法院将考虑被告人拒绝回答问题的情节。
我国立法上排斥沉默权的原因
我国立法上排斥沉默权的制度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封建时代,当时实行“断罪必取输服供词”、“无供不录案”的制度。这种制度认为口供是认定犯罪的重要证据,只要取得了当事人的口供,就可以定案。这导致侦查机关依赖口供破案成为习惯和风气,与我国已采纳的刑事诉讼原则相违背,包括无罪推定、控诉方负证明责任以及被告人不负有证明自己无罪责任等。
沉默权的概述
沉默权的概念
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绝回答的权利,即不被强迫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供述。在西方国家的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并被认为是受刑事追诉者用以自卫的重要诉讼权利。沉默权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具体表现,即任何人有权决定他愿意说什么或不说什么,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于来自警察和法庭的讯问,有拒绝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权利。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特有的一项诉讼权利。
沉默权的种类
根据各国司法实践,沉默权大体可分为“默示沉默权”和“明示沉默权”两种。默示沉默权是指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的权利,但默认其享有这种权利。明示沉默权则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接受讯问前必须被告知有保持沉默而不必回答的权利。
侵害沉默权的效力
如果被告或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被侵害,警察或法官在讯问前没有履行告知的义务,取得的证据将被认为是非法取证。根据“毒树之果”理论,非法取得的证据,即使取得了当事人的供述,也不能作为证明其有罪的证据。未经法定程序取得的证据在法庭上将被排除作为证据的效力。综上所述,沉默权是被追诉者基于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中能够排除不利于自身的证据并享有不说话或停止说话以及委托律师在场保护权益的一项独立诉讼权利。
沉默权的起源和演变
沉默权在英国的起源和发展
沉默权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当时的星座法院在审理约翰·李尔本案件时,以被告人拒绝宣誓为由,判定其犯有蔑视法庭罪。然而,两年后的议会掌权后,认为星座法院的判决不合法,并决定禁止在刑事案件中让被告人宣誓。议会认为任何人都不得被强迫宣誓回答可能使其生命或自由处于危险之中的问题。因此,被告人在接受审判时有权保持沉默,这成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制度。然而,根据法史学家郎贝恩教授的考证,沉默权或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不可能产生于17世纪。在整个17世纪,英国采取的是“让被告人说话”的模式。直到18世纪后期,辩护律师的介入导致刑事审判对抗化,沉默权制度才正式确立。
沉默权在美国的起源和发展
美国的沉默权制度源于宪法第五修正案所确立的反对自我归罪原则。该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迫在任何刑事诉讼中作为反对自己的证人。由于美国将被告人视为证人,因此被推演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被讯问时有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的权利。然而,宪法第五修正案并未明确提及沉默权一词,因此最多可以将其解释为确立了一种默示沉默权。在196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一起案件的再审,确立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该规则要求警察在拘捕犯罪嫌疑人后,在讯问前必须告知其有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的权利,同时告知其有权雇佣律师进行辩护。如果警察未履行告知义务而直接讯问嫌疑人,所得的供述将被视为程序违法而排除于证据之外。通过这一判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默示沉默权正式升格为明示沉默权。综上所述,沉默权作为一项独立的诉讼权利,起源于英国,并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