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3-2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当刑事案件经法院判决认定当事人有罪时,即使当事人不承认自己的有罪,也不会影响判决的执行。然而,当事人仍有权利提起上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的规定,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不服时,可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起上诉。
同时,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也可以提起上诉。
需要注意的是,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被剥夺。
在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中,除了控方提出量刑建议外,其他参与主体应当包括:
1.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被告人是量刑程序的主要参与主体,其参与有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辩护人的参与对全面维护被告人的量刑权利至关重要。
2. 被害人及其代理人:被害人是直接承受犯罪行为损害的当事人,其有效参与量刑程序有助于表达受害情况、帮助法官全面认识被告人罪行的严重程度,并体现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
3. 社区代表:社区对犯罪的关注不仅仅表现为对被告人的惩罚,还包括对犯罪人的改造、教育与挽救。社区代表的参与有助于综合考虑刑罚的目的、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等因素,确保量刑公正。
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根据,缺乏犯罪事实就无法确定犯罪,量刑也就失去了前提。犯罪事实包括:
1. 犯罪事实:指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事实情况,包括何人在何种心态支配下实施了危害行为,造成了何种危害结果,侵犯了何种合法权益。
2. 犯罪的性质:指犯罪行为的法律性质,即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应定什么罪名。
3. 犯罪情节:包括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定罪情节是影响犯罪性质的情节,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素;量刑情节是指犯罪构成基本事实以外的其他影响和说明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事实情况。
4.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指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是量刑的重要根据。
量刑必须依据刑法进行,即在认定犯罪事实的基础上,按照刑法的规定对犯罪分子是否判刑、判什么刑、判刑轻重以及如何执行刑罚作出判处。量刑以刑法为准绳,主要遵守以下规定:
1. 刑法总则中关于刑罚原则、制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的一般规定,包括对预备犯、中止犯、未成年犯人、共同犯罪中的主犯、从犯、教唆犯、胁从犯的处罚原则,以及自首、立功、累犯、缓刑、数罪并罚等制度。
2. 刑法分则中有关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及其量刑幅度的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