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制度缺陷及完善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强制措施 > 羁押法律知识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制度缺陷及完善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10-22

 
119103
一、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主要特点

立法授权的平级性在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在强制措施的运用上享有不同的权力。公安机关可以使用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提请批准逮捕和执行逮捕等权力;检察机关可以使用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自行决定逮捕和批准逮捕等权力;审判机关可以使用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决定逮捕等权力。这种立法规定表明,我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权力结构与西方法治国家有明显的不同,体现了立法授权的平级性。

纵向平级性的体现

首先,在纵向上,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立法并没有按照上下层级结构的要求设立一个统一或独立的权力审查机关。刑事强制措施主要根据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由公安、检察、法院三个机关根据各自的办案需要进行适用。

横向平级性的体现

其次,在横向上,公安、检察和法院三个机关所拥有的权力基本上处于一种平行状态。除了公安机关适用逮捕需要经过检察机关批准和检察机关自行决定的逮捕需要由公安机关执行外,三个机关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适用强制措施以及适用何种强制措施。因此,三个机关的权力是并行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低和大小之分。

审前羁押在刑事强制措施体系中的混同性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由拘传、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逮捕五大措施组成。与大多数国家立法不同的是,我国将强制到案的措施与审前候审的措施混同在一起,审前羁押需经过特定的司法程序方可适用。

拘留措施的混同性

从拘留措施来看,虽然在立法技术上将拘留设计为临时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强制到案措施,但最长羁押时限为37天的制度设计,导致拘留与长期关押的审前羁押没有实质的区别。

逮捕措施的混同性

从逮捕措施来看,立法上将逮捕设计为审前羁押的法律程序。逮捕的性质是通过国家权力和法律程序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使其处于被羁押的状态。因此,拘留和逮捕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实际上就是以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为手段而将其在法庭审判前关押的审前羁押。

刑事强制措施适用中比例原则的缺位性

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和期限应当与所指控的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可能课处的刑罚相适应。等待审判的人被置于羁押状态应当是一种例外并尽可能短暂,同时不能通过收取过高保释金的方法来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这就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刑事强制措施适用的比例原则。

立法上的缺位性

首先,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体现“非羁押为原则,羁押为例外”的基本精神。取保候审和逮捕在立法上分别在不同的条文中作出了规定,并且对取保候审用“可以”、对逮捕用“应当”的立法表述,由此确立了以逮捕为核心的强制措施适用准则。

操作上的缺位性

其次,操作上没有符合罪行与羁押期限相适应的要求。虽然《刑事诉讼法》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拘留期限延长和“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羁押期限延长有专门规定,但对轻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最长羁押期限并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在操作上对羁押期限的延长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批和控制。

对保证金的限制缺乏明确规定

最后,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收取保证金的数额没有限制,并没有明确规定按照何种标准进行收取。

延伸阅读
  1. 刑事强制措施适用的法定条件
  2. 立案后多长时间做强制措施
  3. 检察批准逮捕是否属采取强制措施
  4. 刑事拘留后会判刑吗
  5. 取保候审以后,如果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会怎么样

强制措施热门知识

  1. 羁押必要性审查优缺点
  2. 监视居住下一步是什么
  3. 犯罪嫌疑人羁押场所是在哪里
  4. 行政拘留处罚单签字与不签字区别
  5. 取保候审期间能注销做案的银行卡吗
  6. 派出所是否可以传唤老人
  7. 报案后几天内传唤
强制措施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