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4-08-26
监视居住的下一步是根据刑事诉讼顺序进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刑事诉讼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
1. 立案: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以及犯罪人自首等材料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决定是否将其作为刑事案件移交给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
2. 侦查:特定司法机关为了收集、查明、证实犯罪事实以及抓获犯罪人而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和相关强制措施。
3. 起诉:分为公诉和自诉两种形式。
4. 审判:指在控辩双方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人民法院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对依法提出诉讼请求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
5. 执行:刑事执行机关为了执行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在中国,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等是刑事执行的主体。
除了上述五个阶段外,还存在特殊阶段,包括死刑复核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对符合逮捕条件,并满足以下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1.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
2. 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的婴儿的妇女;
3. 是生活不能自理人的唯一扶养人;
4. 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或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
5.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对于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无法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也可以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监视居住的执行主体是公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