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0-22
(1) 缺乏法律和理论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并没有对债权凭证进行规定或相关精神的阐述。债权凭证制度作为一种案件终结执行的制度,缺乏法律和理论的依据。我国民诉法对于法律文书的称谓有着严格的界定,不同的法律文书具有特定的含义。判决书用于解决实体问题,裁定书用于解决程序问题,决定书用于解决其他问题。债权凭证的出现在理论上破坏了法律文书的体系,导致法律文书的内涵变得混乱。有人认为债权凭证的性质属于公证文书,但法院作为公证文书的发放主体值得怀疑。因此,债权凭证也缺乏理论根据。
(2) 剥夺了当事人依法主张利息的权利
债权凭证制度剥夺了当事人依法主张利息的权利。
(1) 缺乏应有的发放程序
债权凭证的发放缺乏应有的程序。
(2) 执行期限自相矛盾
债权凭证制度规定,债权凭证的发放条件之一是执行期限届满。这与实行债权凭证的重要目的提高执行效率相矛盾。此外,我国执行法律要求执行案件必须在执行期限届满前完成,而债权凭证要求在执行期限届满后才能发放。因此,债权凭证制度严重违反了执行期限。
债权凭证制度的实施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
债权凭证的实施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
债权凭证的实施增加了诉讼成本。
债权凭证具有以下特征:
1. 债权凭证是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放的,没有严格的审判程序。
2. 债权凭证是在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现有财产经强制执行后仍不足清偿债务时发放的。
3. 债权凭证是法院向当事人发放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当权利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时,可以根据该债权凭证直接向法院申请执行。
4. 债权凭证的内容是债权人据以申请执行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