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9-20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条规定,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依据犯罪地的确定。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
对于针对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犯罪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犯罪与非网络犯罪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具体罪名上也是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等要素构成。然而,网络犯罪对传统刑事管辖权原则的冲击主要源于网络空间的特性。
互联网作为开放的技术平台,任何用户只要登录到互联网上,就可以接触到其他国家的网络资源,并为其他国家的用户提供网络资源。这种开放性导致了网络空间的地域界限模糊。传统的属地管辖原则以行为或结果与特定物理空间的联系为基础,但当地域界限变得模糊时,犯罪行为或结果很容易与多个物理空间产生联系。在行为地上,行为人可以通过登录不同国家的网站进行犯罪行为,行为地难以确定,可能导致多国主张管辖权。而在结果地上,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犯罪结果所涉及的范围常常不确定,尤其在计算机病毒方面,病毒爆发常常涉及多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感染病毒都可以主张管辖权,这导致了管辖权的冲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新技术成果来实施犯罪行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立法滞后和各国立法差异。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法律规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尚未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更没有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来应对此类犯罪行为。这可能导致一些国家要求引渡犯罪嫌疑人,但因所在国家对该类型犯罪尚无立法,不认定为犯罪,无法满足引渡条件中的双重犯罪原则,从而无法引渡犯罪嫌疑人,使拥有管辖权的国家无法行使其管辖权。
网络空间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一些运行原理和术语需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专业知识才能理解。法官通常只在法律业务方面拥有专业知识,对于网络技术的了解有限。在判断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时,可能涉及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法官可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做出判断,或者寻求专门技术人才的帮助。然而,即使在寻求专门技术人才的帮助时,法官仍需要理解相关技术问题,并结合案件和法律法规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高技术性导致司法行使管辖权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