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鉴定结论的文证审查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7-01
司法实践中,凡是需要通过鉴定的案件,其鉴定结论不仅成为发现和揭露犯罪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助于政法机关正确认定案件性质,犯罪构成及责任区分等等。但是,鉴定结论毕竟不是法律结论,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和一些鉴定人员素质不高,在具体进行鉴定和适用鉴定结论方面存在混乱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鉴定结论的正确性,这势必给案件的质量带来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加强对刑事鉴定结论的文证审查已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认识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
一、鉴定结论的定义和特征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员根据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判断。鉴定结论作为七种证据之一,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鉴定结论具有以下特征:
- 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作出的结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 鉴定结论只就案件事实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作出鉴别和判断,不能就法律问题作出结论。
- 鉴定结论是根据鉴定材料所观察到的事实,在分析研究这些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鉴别和判断,要求鉴定人具备相当程度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
二、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的重要性
审查和确认鉴定结论是审判、检察、侦查人员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鉴别真伪,找出它们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从而就案件事实作出结论的活动。审查鉴定结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审查鉴定人的资格和能力,确保鉴定人具备对该项鉴定所需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 审查鉴定所依据的材料是否真实、充分,确保鉴定结论的可靠性。
- 审查鉴定人进行鉴定时是否仔细、认真,是否受外界影响,是否客观公正。
- 审查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是否矛盾,找出原因,排除矛盾。
三、规范对鉴定结论审查的必要性
司法实践证明,从程序上规范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和确认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大多数案件承办人已经养成了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的习惯,但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办案人员对鉴定结论不作认真审查或根本不作审查。为了在刑事案件中对鉴定结论作出正确判断,应该加强对鉴定结论的审查意识,并从程序上规范对鉴定结论的证据审查。
建议制定规定,对没有审查意见的鉴定结论不得提请研究或作出批捕、起诉决定等。只有对办案人员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才能保证案件质量,减少上访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