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11-24
滥用职权罪是一种故意犯罪,而不包括过失行为。如果是过失行为,则可能构成玩忽职守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滥用职权罪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滥用职权罪指的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无权决定或处理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对于滥用职权罪的损失,尤其是经济损失的认定,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认为重大经济损失指的是在人民检察院立案前,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确实无法挽回的、由犯罪嫌疑人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
认为应以立案侦查时行为造成的损失为最后的损失时间。
认为如果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挽回了损失,就不能认定为造成实际损失。换言之,损失是否造成应以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是否挽回了损失为标准。已经挽回的损失则不算作实际损失,反之则构成经济损失。
认为应以法院受理案件时行为人确实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最后的实际损失。
认为以审宣判前行为人确实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最后的实际损失。
根据《立案标准》附则(四)的明确规定,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立案时确已造成的经济损失。在移送起诉前,犯罪嫌疑人及其亲友自行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由司法机关或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挽回的经济损失,不予减扣,但可以作为犯罪嫌疑人从轻处理的情节考虑。因此,应采纳第二种观点,即以立案侦查时行为造成的损失为最后的损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