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有招摇撞骗罪吗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10-18
在现实生活中诈骗的行为是非常多的,而诈骗通常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而诈骗的行为表现是非常多的,如电信网络诈骗、招摇撞骗等,那么刑法中有没有招摇撞骗罪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刑法中的招摇撞骗罪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招摇撞骗罪的定义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招摇撞骗罪是指行为人冒充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行为的犯罪。
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的规定:-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 情节严重的,将受到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 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将受到从重处罚。
情节严重的招摇撞骗罪的情形
在招摇撞骗罪中,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点:1. 多次招摇撞骗:犯罪的构成要件直接反映了该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在该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中,无论数额多少还是情节轻重,只要行为人冒充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招摇撞骗以谋取非法利益,就构成该罪。因此,每一次招摇撞骗行为都符合该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可以单独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出于同一犯罪故意连续实施多个同一性质的独立犯罪行为,则属于连续犯。对于连续犯,不能分别构成几个独立的罪行并适用数罪并罚,而应根据刑法分则的相关规定,按一个独立的罪行进行处罚。如果连续犯的危害程度严重,应适用法定刑中规定的“情节严重”或“情节特别严重”等条款进行处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将“多次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作为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罪中情节严重的情形之一,《刑法》将“多次抢劫”规定为抢劫罪中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情节之一。因此,多次招摇撞骗可以成为该罪情节严重的一种情形。根据司法实践,一般认定三次或三次以上为多次。2. 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招摇撞骗行为本身并不严重,但由于行为人的招摇撞骗行为导致被害人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等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只有谋取非法利益的故意,没有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被害人的故意。因此,行为人的行为只构成招摇撞骗罪,而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然而,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后果是由于行为人对其人身和人格权利的侵犯而导致的,被害人因此而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导致精神崩溃或失去生活信心。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后果之间存在间接的因果关系。尽管这种因果关系不会影响案件的定性,但这种后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应作为量刑的情节之一。因此,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可以作为招摇撞骗罪情节严重的一种情形。3. 严重损害国家机关形象和威信:犯罪客体既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也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侵犯了社会关系。如果一种行为不侵犯任何社会关系,那么它就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就不构成犯罪。同样,犯罪行为对社会关系造成的损害程度直接反映了该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招摇撞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形象、威信和正常活动。由于行为人出于不同的动机,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方式各异,实施招摇撞骗的时间、地点和侵害对象也不同,因此其对国家机关形象、威信以及所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