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敛财诈骗怎么辨别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2-18
非法集资行为的刑事认定
根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非法集资行为的种类繁多。其中,非法集资敛财诈骗的行为是一种常见的非法集资行为,其包括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的形式吸收资金,以及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176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 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 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 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 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实施以下行为之一,符合上述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76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 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 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 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 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 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 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 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 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 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 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
- 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