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0-20
套路贷中的欺诈罪和非罪行为在主观目的上存在差异。民事欺诈行为的当事人采取欺骗手段,旨在使对方产生错误认知,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法律行为,并通过双方履行该法律行为来谋取非法利益。实质上,这是一种谋取利润的行为。而合同诈骗罪虽然在客观上可能引起他人做出一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表示,但行为人并没有真正履行约定的民事义务的诚意,而是希望对方履行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单方义务,从而直接非法占有对方的财物。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目的是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而民事欺诈则是通过双方履约来间接获取非法财产利益。
这两种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出四个不同之处:
A.行为方式上,合同诈骗罪通常表现为作为行为,而民事欺诈行为不仅表现为作为,还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不作为。
B.欺诈程度上,合同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已经达到一定程度,需要刑法来调整;而民事欺诈行为虽然在客观上也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一定限度内,应由民事法律来调整。
C.欺诈内容上,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实际行动;而民事欺诈行为中仍存在民事内容。
D.欺骗手段上,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意图利用经济合同来骗取钱财,总是千方百计地冒充合法身份,例如使用虚假的姓名、身份、空白合同书、虚假的介绍信和授权委托书等,以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实施诈骗;而民事欺诈行为的行为人通常无需伪造合法身份。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是财物所有权,即作为犯罪对象的公私财物,并未充当经济合同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体现者,始终是物权的体现者;而民事欺诈行为侵犯的是债权,即作为侵犯对象的公私财物,已经进入经济合同设定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充当权利和义务的体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