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26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取保候审并没有固定的结案时间。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程序,一般从法院受理案件开始到作出宣判,需要大约2个月的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最长期限为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期限为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如果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情况,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并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的二个月内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符合特定情形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延长三个月。如果存在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期限,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在补充侦查完毕后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往往以他人的名义骗取对方签订合同,或者干脆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单位与受骗人签订合同,导致合同对价无法兑现,使受骗人遭受损失。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这里的票据主要指金融票据,如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银行存单等。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一般指虚假的动产或不动产证明。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式,诈骗对方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当与合同当事人签订合同时,应对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经营能力、经营状况等进行综合判断,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被骗。
4、收受对方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较为常见,提醒人们要注意交易的安全,避免遭受此类情况。
5、以其他方法骗取当事人财物。除了上述四种情况外,还存在其他合同诈骗的情形。例如,签订虚假合同并以此骗取所谓的中介费或好处费等,都属于以其他方式骗取当事人财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