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7-10
假释裁定书是由审理案件的法庭的庭长或主管院长审核签发的。它可以由法院直接宣告,也可以委托执行机关代为宣告。
法院在签发假释裁定书后,应当将裁定书的附本同时送达原判法院和服刑人所在的交劳改单位的检察机关。
准予假释的裁定书必须注明假释考验期的起止日期。
如果本院院长或上级法院发现假释裁定确有错误,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处理。
假释犯是一种附条件的提前释放,用于将犯罪人放回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进行改造。因此,对假释犯的监督工作至关重要。
根据刑法的规定,假释犯的监督工作主要由假释犯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承担。在假释考验期内,公安机关监视假释犯的行为,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政策法律教育,促使犯罪人认真改造思想,努力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除外。
假释是对犯罪分子有条件地提前释放,但国家并不排除对其继续执行尚未执行的那部分刑罚的可能性。因此,假释不适用于被判处其他刑罚的犯罪分子。死刑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不存在假释的问题。死缓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后,才具备假释的条件。
被判处拘役的罪犯可以宣告缓刑或减刑,因此适用假释没有实际意义。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仅限制部分自由,不在监内执行,因此不需要适用假释。
犯罪分子必须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并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
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不致再危害社会是指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一贯表现好,确已具备认罪伏法、一贯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和监狱纪律、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爱护公物、完成劳动任务等情形,或者是老年、身体有残疾并丧失作案能力的犯罪分子。
假释只适用于已经执行一部分刑罚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必须执行一部分刑罚才能适用假释。
根据刑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实际执行10年以上,才可以适用假释。对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仍应按原判无期徒刑实际执行10年以上,才可以适用假释。对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适用假释,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的起始时间,应从羁押之日起计算。
为了保持假释的灵活性,刑法还规定,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有国家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特殊需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