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期间可以续保吗
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24-06-1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违反法律规定,就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对于一些犯罪分子来说还有着假释的机会,在假释期间是有着相应的限制,受到监督,那么对此有些人就会在为假释人员在假释期间是否可以续保,手心律师网小编这就为大家解答。
假释期间是否可以续保养老保险
答案是可以的。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假释期间不可以交纳养老保险,因此,如果犯罪分子在假释期间是可以交纳养老保险的,不过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同,建议最好还是咨询当地的社保部门更好。
假释的条件是怎样的
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在决定假释时,还需要考虑犯罪分子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对象条件
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假释。
实质条件
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或者关键条件。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 为了贯彻对未成年犯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犯的假释可以比照成年犯依法适度放宽。
- 对罪行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主犯、惯犯的假释,主要是根据他们的改造表现,同时也要考虑原判的情况,应当特别慎重,严格掌握。
时间条件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
为了使假释制度的运用有必要的灵活性,《刑法》第八十一条同时规定: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特殊情况”应包括如下情形:
- 罪犯在服刑期间有重大发明创造或突出的立功表现;
- 罪犯已经基本丧失活动能力,并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会再危害社会;
- 罪犯有专门技能,有关单位急需使用;
- 罪犯家庭有特殊困难,需本人照顾,请求假释的,在司法实践中,须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证明。但对犯罪集团的首犯、惯犯和罪行特别严重的罪犯除外;
- 为了进一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执行对未成年罪犯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犯罪时未成年,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 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对某些具有外国国籍或不属于大陆籍的罪犯而适用假释;
- 其他特殊情况。
限制条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 不管对罪犯所判处的是什么刑种与刑期,对累犯不得假释。
- 对实施了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并且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暴力性犯罪”除了上述列举的几种犯罪外,还包括其他对人身行使有形力的犯罪,如伤害、武装叛乱、武装暴乱、劫持航空器等罪。
- 对于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暴力性犯罪人,即使减刑后其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也不得假释。
此外,法律对适用假释规定了严格的司法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根据刑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对于犯罪人假释的,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符合假释条件的,裁定予以假释。
假释的撤销条件有哪些
根据刑法的规定,获假释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法定情形之一,将会撤销假释:
- 在假释考验期内又犯新罪,无论所犯新罪的性质和形式,也无论所犯罪行会被判处何种刑罚,都应当撤销假释,对所犯新罪进行判决,并把前罪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和新罪判决的刑期,按总和刑期以下数罪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数罪的刑期并罚。
- 获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所犯新罪,如果发现的新罪是在追诉时效内的,也要撤销假释,按第一条的规定处罚。
- 获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有在前罪判决之后没有判决的漏罪,并且没有超过追诉时效,不论其漏罪的性质,应判何种刑罚,都要撤销假释,把前后两罪所判刑罚合并,在总和刑期以下,最高刑期以上决定执行数罪并罚的刑期。
- 获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违反以下规定之一,将会撤销假释:
-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 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 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监督机关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