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4-13
根据刑法第三条的规定,只有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才能被定罪处刑,否则不得定罪处刑。这就是罪刑法定原则。根据刑法的规定,减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由此可见,对于被告人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的,其财产刑也应当减轻处罚。因此,财产刑也适用减轻处罚,这符合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法院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考虑到主刑和财产刑的刑罚量刑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刑罚的轻重程度。减轻处罚不仅包含主刑刑罚量的减少,同样包含财产刑刑罚量的减少,这也符合刑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和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保留这部分生活费用是在判决没收犯罪人全部财产的情况下考虑的。如果只判决没收犯罪人部分财产,说明犯罪人的家属还可能有其他财产或收入可供生活,因此不必再予以保留。保留这部分生活费用也可以在执行程序中予以考虑。
家庭共有财产中家属应得的一份和依靠犯罪人赡养、扶养的财物不属于财产刑的执对象。因此,在判决时,法院不应将这些财产处以没收,以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影响犯罪人家属的正常生活。如果在执行程序中发现已判决没收这些财产,应当提起监督审判程序予以纠正,对生活必须用品部分不得执行。
法院对涉财类、贪利类罪犯常规化地给予财产刑判决。然而,对于那些本无经济收入、走上犯罪道路的人来说,要求其履行巨额罚金是雪上加霜的,无力执行。
贪污、受贿等贪利型犯罪利用职权或工作便利获得经济利益,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履行能力。然而,被告人在判决后以家庭成员“没有钱”为借口拒绝履行财产刑,导致附加刑成为“空判”。
法院内部对财产刑执行部分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对于容易执行的财产刑,提前预收并在判决文书中明确,而对于执行困难或犯罪人不愿缴纳的财产刑,则判处实刑后移交单独立案,遭遇“冷执行”。
对可能单处或并处财产刑的案件,侦查部门应进行财产性调查,并一并移送审查起诉,审判机关视情况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保全措施。
应规定法院审判部门与执行部门的职权清单,明确期限,依法移送财产刑执行案件,由执行机关统一办理。
对财产刑执行案件,可以建立申请执行监督制度,检察机关作为公权介入,一旦发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可以代表国家启动执行监督程序。
应建立财产刑执行案件立案、执行、减免等备案审查机制,依法送达检察机关,以便动态监督,促进财产刑执行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