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8-16
减刑、假释是刑罚制度中激励罪犯改造的一种方式。在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应当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目的。
对于符合减刑条件的案件,在办理时应当综合考察以下因素:罪犯犯罪的性质和具体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原判刑罚及生效裁判中财产判项的履行情况、交付执行后的一贯表现等。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罪犯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认罪悔罪;(二)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三)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四)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
对于某些特定罪犯,如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组织犯罪等罪犯,如果不积极退赃、协助追缴赃款赃物、赔偿损失,或者在服刑期间利用个人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等不正当手段意图获得减刑、假释,不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罪犯可以认定为有立功表现:(一)阻止他人实施犯罪活动的;(二)检举、揭发监狱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四)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较大贡献的。
对于技术革新或者其他较大贡献的情形,应当由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独立或者为主完成,并经省级主管部门确认。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罪犯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一)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的;(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的;(四)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六)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七)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对于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情形,应当是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独立或者为主完成并经国家主管部门确认的发明专利,不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于其他重大贡献的情形,应当由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独立或者为主完成,并经国家主管部门确认。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起始时间的规定如下: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一年以上方可减刑;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一年六个月以上方可减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二年以上方可减刑。减刑幅度根据罪犯的悔改表现和立功表现进行确定。
对于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组织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毒品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及毒品再犯、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犯罪的罪犯,如果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或者不全部履行生效裁判中财产判项,被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执行二年以上方可减刑,减刑幅度应当比照规定从严掌握。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符合减刑条件的,执行二年以上,可以减刑。减刑幅度根据罪犯的悔改表现和立功表现进行确定。
对于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组织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毒品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及毒品再犯、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犯罪的罪犯,如果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或者不全部履行生效裁判中财产判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执行三年以上方可减刑,减刑幅度应当比照规定从严掌握。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执行十五年以上,方可假释。对于符合减刑条件的,减刑幅度根据罪犯的悔改表现和立功表现进行确定。
办理假释案件时,除符合法定假释条件外,还应当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原判刑罚情况,以及罪犯的年龄、身体状况、人格特征、假释后生活来源以及监管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存在再犯罪的危险。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和假释的时间应当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和假释的时间应当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减刑和假释的时间应当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对于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执行五年以上方可减刑。
对于被限制假释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有期徒刑后,一次减刑不超过六个月有期徒刑,两次减刑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二年。
被判处终身监禁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不得减刑或者假释。
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的罪犯,一般不适用减刑。但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参照规定予以减刑,同时应当缩减其缓刑考验期。
对在报请减刑前的服刑期间不满十八周岁,且所犯罪行不属于刑法规定的情形的罪犯,如果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积极参加学习、劳动,应当视为确有悔改表现。对于这类罪犯,减刑幅度和时间可以适当放宽。
对于老年罪犯、患严重疾病罪犯或者身体残疾罪犯,减刑时应当主要考察其认罪悔罪的实际表现。对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的上述罪犯,减刑幅度和时间可以适当放宽。
被限制减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又故意犯罪的,应当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适用减刑。对于再犯危险较大的罪犯,可以延长减刑起始时间和间隔时间。
对于累犯、过失犯罪的罪犯、中止犯罪的罪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罪犯、因防卫过当或者紧急避险过当而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的罪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假释后生活确有着落的老年罪犯、患严重疾病罪犯或者身体残疾罪犯、服刑期间改造表现特别突出的罪犯、具有其他可以从宽假释情形的罪犯,可以依法从宽掌握假释。
对于生效裁判中有财产判项,罪犯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或者不全部履行的,不予假释。
罪犯经过减刑后再次假释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对于一次减去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后,决定再次假释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六个月。
如果罪犯减刑后的剩余刑期不足两年,可以适当缩短间隔时间。
罪犯在假释考验期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作出假释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报请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撤销假释建议书后及时审查,作出是否撤销假释的裁定,并送达报请机关,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原刑罚执行机关。
如果罪犯在逃的,撤销假释裁定书可以作为对罪犯进行追捕的依据。
依照刑法第八十六条规定被撤销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再次假释。但是,如果罪犯对漏罪曾作如实供述但原判未予认定,或者漏罪系其自首,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再次假释。
被撤销假释的罪犯,在收监后符合减刑条件的,可以减刑,但减刑起始时间自收监之日起计算。
年满八十周岁、身患疾病或者生活难以自理、没有再犯罪危险的罪犯,既符合减刑条件,又符合假释条件的,优先适用假释;不符合假释条件的,参照本规定第二十条有关的规定从宽处理。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案件,裁定维持原判决、裁定的,原减刑、假释裁定继续有效。
如果再审裁判改变原判决、裁定的,原减刑、假释裁定自动失效,执行机关应当及时报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是否减刑、假释的裁定。重新作出减刑裁定时,不受本规定有关减刑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的限制。重新裁定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减刑幅度不得超过原裁定减去的刑期总和。
如果再审改判为死刑缓期执行或者无期徒刑的,在新判决减为有期徒刑之时,原判决已经实际执行的刑期一并扣减。
如果再审裁判宣告无罪的,原减刑、假释裁定自动失效。
罪犯被裁定减刑后,刑罚执行期间因故意犯罪而数罪并罚时,经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不计入已经执行的刑期。原判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裁定继续有效。
罪犯被裁定减刑后,刑罚执行期间因发现漏罪而数罪并罚的,原减刑裁定自动失效。如果漏罪是罪犯主动交代的,对其原减去的刑期,由执行机关报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减刑裁定,予以确认;如果漏罪是有关机关发现或者他人检举揭发的,由执行机关报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在原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总和之内,酌情重新裁定。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内被发现漏罪,依据刑法第七十条规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执行的,死刑缓期执行期间自新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已经执行的死刑缓期执行期间计入新判决的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内,但漏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除外。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后被发现漏罪,依据刑法第七十条规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执行的,交付执行时对罪犯实际执行无期徒刑,死缓考验期不再执行,但漏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除外。
在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前罪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之日起至新判决生效之日止已经实际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减刑裁定决定执行的刑期以内。
原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依照本规定第三十四条处理。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减为有期徒刑后因发现漏罪,依据刑法第七十条规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的,前罪无期徒刑生效之日起至新判决生效之日止已经实际执行的刑期,应当在新判决的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在减刑裁定决定执行的刑期内扣减。
无期徒刑罪犯减为有期徒刑后因发现漏罪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的,在新判决生效后执行一年以上,符合减刑条件的,可以减为有期徒刑,减刑幅度依照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执行。
原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依照本规定第三十四条处理。
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在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将罪犯交付执行刑罚时,如果生效裁判中有财产执行判项,人民法院应当将反映财产执行、履行情况的有关材料一并随案移送刑罚执行机关。罪犯在服刑期间本人履行或者其亲属代为履行生效裁判中财产执行判项的,应当及时向刑罚执行机关报告。刑罚执行机关报请减刑时应随案移送以上材料。
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可以向原一审人民法院核实罪犯履行财产执行判项的情况。原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出具相关证明。
刑罚执行期间,负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协助原一审人民法院执行生效裁判中的财产执行判项。
本规定所称老年罪犯,是指报请减刑、假释时年满六十五周岁的罪犯。
本规定所称患严重疾病罪犯,是指因患有重病,久治不愈,而不能正常生活、学习、劳动的罪犯。
本规定所称身体残疾罪犯,是指因身体有肢体或者器官残缺、功能不全或者丧失功能,而基本丧失生活、学习、劳动能力的罪犯,但是罪犯犯罪后自伤致残的除外。
对刑罚执行机关提供的证明罪犯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有身体残疾的证明文件,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单位重新诊断、鉴定。
本规定所称判决执行之日,是指罪犯实际送交刑罚执行机关之日。
本规定所称减刑间隔时间,是指前一次减刑裁定送达之日起至本次减刑报请之日止的期间。
本规定所称财产执行判项是指判决罪犯承担的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判项,以及追缴、责令退赔、罚金、没收财产等判项。
本规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