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1-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获得减刑。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1997]6号)明确了“立功表现”的具体情形:
为了规范减刑的操作程序,避免随意性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刑法》第79条对减刑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规定,减刑需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执行机关是指依法执行拘役、管制的公安机关和依法执行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监狱。对于符合减刑条件的犯罪分子,执行机关必须提出减刑建议书,该建议书是正式的书面文件,也是人民法院作出减刑裁定的依据。减刑建议书需要向执行机关所在地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而不是原审人民法院或基层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收到执行机关的减刑建议书后,需要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审理一般是书面审理,主要内容是审查执行机关提出减刑建议的程序合法性、手续完备性以及犯罪分子是否符合减刑条件等。
经过审理,合议庭认为执行机关提出的减刑建议程序合法,犯罪分子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并符合减刑法定条件的,应当作出减刑裁定;如果不符合法定减刑条件,则应当作出不予减刑的裁定。对于裁定减刑的情况,应当制作裁定书,并送达给提出减刑建议书的执行机关。
这一条款明确规定,减刑必须经过有关人民法院的审理并作出裁定,执行机关无权直接决定减刑。人民法院受理减刑案件必须根据执行机关的减刑建议书,不能在执行机关未提出减刑建议书的情况下受理减刑案件,更不能直接作出减刑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