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处刑罚的条件是什么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9-11
构成犯罪之后,一般要给予一定的刑事处罚,但是有些情况可以免除刑事处罚,那么免处刑罚的条件是什么,关于怎样才能免除刑罚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面,为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关于怎样才能免除刑罚的法律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免处刑罚的条件
一、构成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免刑制度适用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不构成犯罪,就无法谈论刑罚处罚问题,更无法谈论免刑。此外,免刑制度与刑法第十三条的“但书”规定有着明显的区别。刑法第十三条规定,如果情节显著轻微且危害不大,就不认定为犯罪,因此不予处罚。而免刑制度是指行为人已经构成犯罪,但由于特殊情况下的免刑情节,可以免除其刑罚。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二、犯罪情节轻微
犯罪情节轻微是免刑制度适用的核心条件。所谓犯罪情节轻微,指的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不大,罪犯的人身危险性较低。只有具备这一实质条件,才能考虑免除刑罚的适用。如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或者罪犯的主观恶性较大,则不能适用免除处罚。这里的犯罪情节包括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即刑法规定的10种具体免刑情节。有些学者认为,犯罪情节并不包括各种具体免刑情节,而是指犯罪的酌定情节,但这与立法精神相悖。在确定“情节显著轻微”和“情节轻微”的具体情况时,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
三、不需要判处刑罚
不需要判处刑罚是适用免刑制度的必要条件。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任何犯罪行为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事制裁,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例外,判处刑罚是从事物的普遍性上讲的应然性,并非所有犯罪都需要判处刑罚。在这里,“不需要判处刑罚”是指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认为对其不需要判处刑罚就可以达到教育改造的目的。例如,有些行为人虽然构成了犯罪应当受刑罚处罚,但这种犯罪本身很轻微,且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较小,再犯的可能性极小,对其判处刑罚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从刑罚的目的出发,兼顾刑罚经济原则,就不需要判处刑罚。有些学者将“不需要判处刑罚”理解为“一方面犯罪分子不受刑罚不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另一方面犯罪人已有认罪悔罪之心和具体表现”,但这种理解是不妥当的。在确定“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标准时,不应将民愤等群众情绪纳入考虑范围。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行为人才能免除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