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获国家赔偿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种类 > 死刑法律知识

死刑犯获国家赔偿

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24-08-09

 
109400

死刑犯获国家赔偿:依法改判,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案情概述

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玉石挑夫“运毒”案终于尘埃落定,当事人莫某、谢某分别获得了国家赔偿。这一案件的依法改判,充分体现了对“疑罪从无”原则的坚持和尊重。

审判经过

2008年9月,莫某、谢某被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然而,他们坚称不知道行李包里有毒品。随后,委托莫某、谢某“送货”的熊正江被警方抓获,他供称“他们(莫某、谢某)不知道是去运毒品”。2009年3月,莫某在重审中仍被判处死刑,谢某则被判处死缓。然而,2009年7月,云南高院终审改判莫某、谢某无罪,并获得了国家赔偿。

司法原则的重要性

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早在1996年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就明确规定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司法原则与执法理念

“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与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的执法理念并不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法治文明程度提高,我们的立法、执法观念由“疑罪从有”到“疑罪从轻”再到“疑罪从无”,这要求侦查机关在办案时,更注重证据的全面收集和保障人权。

冤案的发生与警示

应当看到,同样是莫某、谢某一案,在一审、重审时被重判,反映出“疑罪从有”的倾向在司法实践中仍有一定影响。近年来,“聂树斌强奸杀人案”“佘祥林杀妻”“李久明抢劫杀人案”等冤案时有发生,更向我们时时发出警示。

保障无辜者权益

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今天,坚持“疑罪从无”原则,才能有效确保无辜者在法律面前免遭冤屈。莫某、谢某案被依法改判,折射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已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执法者理解和接受,并在越来越多的案件中发挥作用。
延伸阅读
  1. 死刑复核法律监督的依据和职能定位
  2. 剥夺政治权利的含义
  3. 盗墓罪是否可判处死刑
  4. 无期徒刑的执行机关
  5. 判错案件死刑的赔偿程序及法律依据

刑罚种类热门知识

  1. 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含义
  2. 卖伪劣假冒机油是否构成犯罪?
  3.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法律责任
  4. 我国刑法分则对裁量罚金数额的规定
  5. 刑法第54条:剥夺政治权利的定义
  6. 死刑立即执行的法律规定
  7. 剥夺政治权利主刑期间有案底吗
刑罚种类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