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5-01-11
过失犯罪行为本身具有可能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属于不适当且应受谴责的行为。
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结果时才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需承担刑事责任。因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愿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导致发生这种结果,构成过失犯罪。
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构成犯罪。
(一)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过失
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导致这种危害结果发生。例如,某甲挖坑蓄水,结果导致一名儿童溺水身亡。某甲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如果某甲在挖坑蓄水时设置了保护设施,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然而,某甲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对儿童溺水身亡负有过失责任。
(二)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这种行为常见于过于自信,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而发生。例如,某驾驶员驾车经过无人看管的铁路道口,火车已鸣笛警告。某驾驶员本应停车让火车通过后再通过路口,但他自信能在火车前通过路口,结果与火车发生碰撞,造成车毁人亡的结果。
根据刑法规定,重大交通事故、安全责任事故等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刑法未规定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行为人本应能够正确地认识行为与危害社会结果之间的联系,并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然而,他却在自己的自由意志支配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导致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国家有充分理由要求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支配下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