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0 更新时间:2023-12-30
根据我国《监狱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罪犯服刑期满后,监狱应当按期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书。然而,该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监狱是否需要通知罪犯的家属。因此,家属应当通过信件或亲情电话等方式与罪犯事先取得联系。
假释的程序与减刑的程序基本相同。具体而言,执行机关应当提出书面意见,并报请服刑人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进行审核裁定。
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在受理执行机关提交的案件后,应当组成合议庭来审理。法院在审核案件时,主要审查罪犯是否表现出悔改并且不会再对社会造成危害。在正确确定事实的基础上,法院将决定是否予以假释。
假释裁定书由审理案件的法庭庭长或主管院长审核签发,可以由法院直接宣告,也可以委托执行机关代为宣告。法院应当将假释裁定书的副本同时送达原判法院和服刑人所在的交劳改单位的检察机关。裁定书必须注明假释考验期的起止日期。
如果本院院长或上级法院发现假释裁定确有错误,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处理。
假释是一种附条件的提前释放方式,通过将犯罪人置于监狱或劳改场所外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进行改造。因此,对假释犯的监督工作必须加强。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假释犯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承担着假释的监督工作。在假释考验期内,公安机关监视假释犯的行为,并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政策法律教育,促使犯罪人认真改造思想,努力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