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1-31
根据《刑法》第310条的规定,包庇罪指的是明知某人犯罪而提供假证明帮助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包庇罪通常表现为伪造、变造、隐藏和毁灭证据,隐瞒犯罪人的身份,伪造犯罪现场,谎报犯罪人的逃跑路线或方向等。
根据《刑法》第417条的规定,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是指负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可以包括向犯罪分子提供隐藏处所,提供钱、物、交通工具、证件资助其逃跑,或者指点迷津,协助其串供、隐匿、毁灭、伪造、篡改证据等。无论提供便利的方式如何,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制裁,免受刑事追究或其他处罚如行政处罚。
包庇罪和帮助逃避处罚罪在主观方面都属于故意行为,行为人都有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目的。它们的犯罪行为都对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构成侵犯,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1. 犯罪主体不同:包庇罪适用于一般主体,而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只适用于负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 客观表现形式不同:包庇罪通过妨害证据的方式实施,例如向司法机关提供假证明。根据《刑法》第362条的规定,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业等单位的人员,在公安机关查处卖淫、嫖娼活动时,为违法犯罪分子提供“通风报信”,情节严重的,也应当以包庇罪处罚。而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则表现为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
3. 犯罪客体不同:包庇罪侵害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而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侵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和正常活动,属于一种渎职行为。
4. 犯罪对象不同:包庇罪的犯罪对象包括犯罪后的潜逃者、已被采取强制措施而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从服刑的关押场所脱逃的罪犯,以及被判处管制、附加刑正在执行刑罚的罪犯。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犯罪分子,包括犯罪后潜逃在外、尚未抓获的犯罪分子,以及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的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