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5-02
1、客体要件
走私文物罪的客体是国家对外贸易管理中的禁止出口制度,具体指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文物指的是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遗物,包括遗存于社会、埋藏于地下、水下的文物。
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是指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除经国务院批准运往国外展览的文物外,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一律禁止出境。个人携带文物出境或文物出口都需要事先向海关申报,并获得出口许可证。
根据文物保护法第31条的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私自出售或赠送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构成走私罪。
2、客观要件
走私文物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海关法规,进行非法携带、运输、邮寄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出国(边)境的行为。与走私武器、弹药罪的行为方式相似。
3、主体要件
走私文物罪的主体可以是单位或个人。
4、主观要件
走私文物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携带的是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仍决意非法携带、运输、邮寄出国(边)境。过失不能构成走私文物罪。
1、与非罪的界限
要认定走私文物罪,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考虑。在主观方面,如果行为人没有犯罪故意,即不知道携带的是文物,或者不知道携带的文物是国家禁止出口的,即使其客观上有运输、携带或邮寄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过境的行为,也不能认定构成走私文物罪。
在客观方面,主要看行为人走私的文物是否属于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出口或个人携带文物出境都需要向海关申报并获得出口许可证。因此,并非所有的文物都属于禁止出境的范畴。
2、与倒卖文物罪的界限
走私文物罪与倒卖文物罪在犯罪对象上有一定的重合,而且走私文物罪的行为人通常也会有倒卖的行为。但两罪侵犯的客体不同,走私文物罪侵犯的是国家的对外贸易管制,而倒卖文物罪侵犯的是国家的文物管理制度。
此外,在主观方面,倒卖文物罪的成立需要以牟利为目的,而走私文物罪的成立对犯罪目的没有要求。因此,如果行为人在内海、领海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应以走私罪论处,而不是倒卖文物罪。
在确定走私文物罪时,可以从构成要件出发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类似犯罪如倒卖文物罪进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走私文物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因此如果行为人在过失的情况下实施走私文物的行为,一般不能认定构成此罪。